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5篇护理
  • 4篇心脏
  • 3篇机器人
  • 2篇动脉
  • 2篇手术期护理
  • 2篇术期护理
  • 2篇围手术
  • 2篇围手术期
  • 2篇围手术期护理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单肺
  • 1篇单肺通气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康文斌
  • 5篇丁艳琼
  • 2篇冯锦茶
  • 2篇张翠娟
  • 2篇李娜
  • 1篇冯亚宇
  • 1篇徐文红
  • 1篇叶倩
  • 1篇成楠
  • 1篇王嵘
  • 1篇赵彦珍
  • 1篇杨明
  • 1篇郭俊艳
  • 1篇张洁
  • 1篇郭弈
  • 1篇张华军

传媒

  • 3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观察及护理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对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后早期患者的疼痛特点进行观察,找出疼痛规律,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289例机器人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第1~4日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分析疼痛的原因。结果手术后第1、4天轻度疼痛患者所占比重高,分别为81.0%和67.8%;第2、3天中度以上疼痛患者增加,分别为51.9%和50.5%,剧烈疼痛分别为7.3%和2.8%。在引起疼痛的原因中,手术伤口造成的疼痛占主要原因,术后第2、3日分别为96.5%和84.1%,术后第1、4日所占比重也仍占各类原因之首,其次是胸部引流管牵拉、体位的改变、肺部物理治疗护理及肩背痛等。结论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后疼痛是有规律可循的,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疼痛。
丁艳琼康文斌冯锦茶张翠娟李娜
关键词:机器人心脏手术疼痛护理
1例三次开胸行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2011年
患者男,59岁,2010年4月26日因"双瓣置换术(二尖瓣、主动脉瓣)后,双下肢水肿5年"入院,于2010年5月19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三尖瓣置换术,术毕安返心外科监护室,未醒,保留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巴胺微量泵持续泵入维持循环稳定,丙泊酚维持镇静.末梢循环差,尿量偏少,引流液不多,给予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辅助循环.房颤心律,心律失常对血压影响明显,给予毛花甙C注射、盐酸胺碘酮注射纠正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血压不稳,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装置,1:2反搏.术后第1天,少尿,心纵引流量多,右侧胸腔积液,右室收缩功能障碍,行右侧胸腔积液穿刺置管术.术后第2天,频发室速、室颤,持续体外自动除颤仪监护,自动除颤.全天共除颤27次.
康文斌丁艳琼叶倩
关键词:病情危重三尖瓣置换术术后护理
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肺部护理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全机器人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TECAB)后患者肺部情况,探讨TECAB患者术后肺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TECAB的患者20例,针对患者术中单肺通气的特点,给予加强深呼吸运动,并取右侧卧位,加强对左肺扣背次数,采取低强度多次数扣背治疗和低频率振动(10~15次/s)祛痰清肺仪治疗等护理措施,分析患者术后肺部恢复情况。结果TECAB的患者在拔除气管插管后PaO2、PaCO2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术后肺部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有针对性的肺部护理措施是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针对TECAB的特点制定的肺部护理措施是有效的。
康文斌丁艳琼徐文红赵彦珍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单肺通气
心脏直视手术后病人个体化液体入量指导方法的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心脏直视手术后病人个体化液体入量指导方法。[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后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50例)和个体化指导组(50例),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入量指导方法;个体化指导组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指导病人的液体入量。对病人实施两种液体入量指导方法前及指导后第2天、第4天、第6天均应用液体情况评估表评价病人体内的液体情况,根据得分情况分别统计出液体偏多、合适及不足的人数。采用视觉评分法(VAS)测评两组病人指导当日及第2天、第4天、第6天的舒适度。[结果]两组病人在指导后的第2天、第4天、第6天液体偏多、合适及不足的人数构成比以及舒适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思想的个体化液体入量指导方法有效地保证了心脏手术后病人体内适当的液体量,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丁艳琼康文斌冯亚宇郭俊艳
关键词:心脏直视手术液体入量护理程序
机器人冠脉杂交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支架植入“杂交”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2007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行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阶段做好健康教育,根据治疗流程分别做好各阶段专科护理。术前主要控制心绞痛的发作及加强肺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引流液的观察,同时加强肺部、疼痛及抗凝护理。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前做好强化抗凝治疗,PCI术后主要观察心、肾功能情况,做好饮水指导,防止发生造影剂肾损伤,同时做好穿刺局部伤口的观察与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本研究无手术死亡病例,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毕患者循环稳定,恢复顺利。术后第2天患者即下地活动。患者平均住ICU时间(37.8±5.6) h。患者支架置入术中造影检查未发现旁路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3~5d出院,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全面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支架植入“杂交”手术患者顺利康复的有效保障。
丁艳琼张翠娟冯锦茶李娜张洁康文斌
关键词:机器人杂交围手术期护理
不同心肌血运重建方式治疗高龄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围术期结果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累及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的高龄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围术期结果,探讨其手术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6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为累及前降支的三支病变,经术前检查及心血管内外科团队评估,均适合行OPCAB或PCI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别给予HCR、OPCAB或PCI治疗。结果共110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HCR组28例,OPCAB组45例,PCI组37例,平均年龄(71.4±5.6)岁。三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R组气管插管时间(P=0.039)、术中出血量(P<0.001)、术后输血量(P=0.021)低于OPCAB组。三组患者主要脏器不良事件(main organ adverse events,MOAE,P=0.096)和在院死亡率(P=0.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另外两组(P<0.001)。结论 HCR结合了乳内动脉治疗前降支病变远期通畅率高和PCI治疗非前降支病变创伤小且优于大隐静脉桥的优势,与OPCAB和PCI相比,不增加围术期主要脏器不良事件和在院死亡率,对于累及前降支的高龄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心肌血运重建技术。
何潇一张华军成楠杨明郭弈康文斌王嵘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