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君
-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为我院收治精神病患者60例临床资料,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结果精神病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生命体征变化无明显差异,精神病患者治疗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及总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愈:15例(25%)、显效:20例(33.3%)、有效:21例(35%)、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为临床治疗精神病开辟了新道路,而且为总结科研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值得精神科推广使用。
- 李璐君
-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病
- 丹栀逍遥散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对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对患者总体康复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初始剂量5mg/d,连服3d,3d后改为10mg/d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水煎服,3次/d,100mL/次,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的HAMD评分、Hcy水平、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周,2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HAMA评分减少显著;观察组治疗后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Hcy无显著变化。对照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TC、TG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H-DLC较治疗前增高(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栀逍遥散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对患者总体康复水平有积极的影响。
- 李璐君
- 关键词:丹栀逍遥散艾司西酞普兰缺血性脑卒中抑郁症
- 某精神医院急诊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研究某精神病院急诊科重性精神病疾病流行病学情况,对精神疾病患者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某精神病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41例精神疾病患者,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住院次数、服药情况、临床表现、合并疾病以及处理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发病特征。结果:共调查精神疾病患者1641例,患者年龄14~88岁,平均年龄(41.6±10.2)岁。其中首发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583例,占35.53%;复发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1058例,占64.47%。外伤患者138例,给予包扎止血处理;肌肉注射411例;静脉输液286例。所有患者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其中精神科1338例,外科91例,内科169例,妇科43例。治疗后出院1292例,转院113例,236例转精神科门诊治疗,无死亡病例。精神分裂、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发育迟滞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8.52%、23.28%以及20.48%。其中除感情障碍外,其他类型疾病男性发病率均略高于女性。精神疾病发病年龄段以18~60岁最多,共1232例(75.08%),其中多数患者为已婚患者,共1184例(72.15%),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患者最多,共983例(59.90%),多数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来院就诊,共1397例(85.13%)。结论:对精神病患者的发病类型及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减少患者对社会的危害性,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李璐君胡珉
- 关键词: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急诊
- 利培酮和奥氮平治疗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利培酮和奥氮平治疗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结果: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治疗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病理及总分无明显差异,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治疗后语言智商、操作情商、总智商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和奥氮平治疗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均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璐君
- 关键词:利培酮奥氮平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