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峰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眉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调查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隐匿性
  • 1篇隐匿性乙型肝...
  • 1篇隐匿性乙型肝...
  • 1篇直肠
  • 1篇直肠肿瘤
  • 1篇肿瘤
  • 1篇肿瘤组织
  • 1篇组织化学
  • 1篇戊型

机构

  • 5篇眉山市人民医...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徐峰
  • 2篇刘玉英
  • 2篇范红松
  • 1篇刘蓉
  • 1篇胡庆伟
  • 1篇张锐
  • 1篇王雅
  • 1篇张祺
  • 1篇胡宣
  • 1篇罗勤

传媒

  • 3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眉山地区不同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调查
2014年
目的通过了解眉山地区不同人群中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了解本市近几年HEV流行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本院lis系统对来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以及来检查其他各种疾病的患者进行筛选,血清检测抗HEV-IgG、HEV-IgM抗体。使用SPSS软件比较不同人群的感染率。结果在普通人群中,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且HEV阳性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在不同年龄分组中,中老年组感染较高,城市人群HEV的总阳性率为53.35%,农村人群HEV阳性率为54.64%。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市HEV感染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提示戊肝在本市已呈流行并有扩散趋势,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饮食卫生习惯,降低人群发病率,已刻不容缓。
范红松徐峰王雅刘玉英张祺罗勤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调查感染率
不同组织裂解液对细胞因子ELISA检测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不同组织裂解液对ELISA检测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RIPA、PBS及ELISA试剂盒自带的稀释液分别用于稀释IFNγ,IL-10,IL-6,TNFα细胞因子的标准品,并对标准品进行检测。结果 RIPA稀释液显著抑制IFNγ标准品检测结果。结论 ELISA检测细胞因子时需要根据检测的细胞因子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裂解液对样本进行处理。
徐峰
关键词:ELISA细胞因子
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隐匿性感染的机制。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3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检测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测定。结果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7.5%。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隐匿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未检出有3例,在0.05~0.1ng/ml有8例,0.1~0.5ng/ml有6例,3.5ng/ml有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为10^3~10^6copies/ml。结论隐匿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之一。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机制主要是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严重抑制,以及HBV基因突变。
徐峰
关键词: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巢式聚合酶链反应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结直肠肿瘤组织中β-catenin和c-myc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β-catenin和c-myc在结直肠肿瘤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非肿瘤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及c-myc。结果β-catenin在非肿瘤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异位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0%、73.9%、96.2%,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瘤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c-my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0%、43.5%和76.9%,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异常表达及c-myc过度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有关,β-catenin异常表达可能与腺瘤的恶性转化易感性和结直肠腺癌的恶性行为有关,c-myc过度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肿瘤恶性化有关。
张锐刘蓉徐峰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Β-CATENINC-MYC免疫组织化学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在检测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55份人血清的抗CCP抗体,同时采用使用贝克曼库尔特Image 800双光镜免疫浊度分析仪定量监测类风湿因子(RF),其中包括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5例,非RA组170例,正常对照组来自本院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结果:抗-CCP检测在RA组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RF检测在RA组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35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的阻性率为70.4%,在非RA病人中的阳性率为3.5%,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96.5%。RF的阳性率为63.7%,在非RA病人中的阳性率为14.1%,RF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7%、81.1%。联合应用抗CCP抗体与RF进行诊断,串联时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97.1%。并联时敏感性为74.8%,特异性为85.3%。结论:抗CCP抗体和RF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刘玉英范红松徐峰胡宣胡庆伟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