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钜亨

作品数:12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医学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消融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儿童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小儿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标测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三维标测
  • 2篇三维标测系统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室间隔
  • 2篇室性
  • 2篇消融术
  • 2篇封堵
  • 2篇封堵器

机构

  • 12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暨南大学第二...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叶钜亨
  • 8篇张智伟
  • 7篇曾少颖
  • 7篇李渝芬
  • 6篇石继军
  • 3篇高虹
  • 2篇王树水
  • 2篇董少红
  • 1篇吴美善
  • 1篇徐衍梅
  • 1篇谢颖
  • 1篇曾国洪
  • 1篇罗林杰
  • 1篇陈立新
  • 1篇梁东坡
  • 1篇梁海南
  • 1篇李军
  • 1篇冯程

传媒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膜部瘤样室间隔缺损的远期随访评价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PPVS)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随访情况。资料与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PPVS患儿进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行胸部X线、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8例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1.2%。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24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PPVS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但需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高虹张智伟董少红叶钜亨吴美善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膜部瘤堵闭器
小儿心源性晕厥57例治疗及随诊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总结小儿心源性晕厥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研究对象为1997年1月至2008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源性晕厥患儿57例,其中男25例,女32例;年龄平均(3.0±3.9)岁(0.6~14岁)。35例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晕厥的病例予B受体阻滞剂及心脏手术治疗。9例Ⅲ度房室阻滞晕厥病例予心室起搏及针对基础心脏疾病治疗。5例长QT综合征(LQTS)晕厥发作的病例分别予美西律、β受体阻滞剂及联合起搏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的病例予电击复律、索他洛尔、胺碘酮等治疗。室颤及电机械分离病例予除颤等复苏急救及治疗原发心脏病。患儿出院后均予随诊。结果50例住院期间晕厥得到控制,住院期间死亡3例。本组随访时间1个月至10年,5例出院后失访。随访中45例无晕厥发作,1例晕厥发作减少,2例仍反复发作,1例死亡。结论心源性晕厥除治疗引发晕厥的直接因素外,还应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单纯药物治疗只对部分病倒有效,药物联合起搏或联合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有望在恶性心律失常晕厥病例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树水李渝芬张智伟曾少颖徐衍梅梁东坡叶钜亨
关键词:心源性晕厥缺氧发作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小儿
心内接触与非接触性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术治疗儿童频发室性早搏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比较心内接触与非接触性标测在指导儿童频发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术中的优越性、安全性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儿,24h室早总数平均(30000±8465)个。采用Ensite非心内接触性标测系统指导消融4例,年龄10~14岁,右室流出道2例,右室流入道2例;传统心内接触性标测指导消融4例,年龄6~10岁,右室流出道2例,右室流入道1例,左室流出道1例。术前和术后1、3个月记录24h室早总数,记录两种方法的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和适应证。结果两种方法术后均获即刻成功,无并发症发生,7例术后1、3个月室早总数0~5个/24h,其中1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复发,先后2次消融成功;X线曝光时间右室流出道:16.5min vs 32.5min,右室流入道:26.5min vs 60min,心内接触性标测消融左室流出道室早:90min。结论EnSite非接触性三维标测较接触性标测下消融有许多优越性,但同样也存在着局限性,心内接触性标测适应性广,是非接触性三维标测的基础和补充,尤其在EnSite非接触性三维标测标测失败时。
曾少颖石继军李渝芬张智伟叶钜亨
关键词:儿童室性早搏导管消融
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在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carto和Ensite)在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安全性、适应证和优越性。方法①在Carto指导下房性心动过速(atrialtachycardia,AT)消融8例;年龄(6.2±1.7)岁,体重(18.0±2.0)kg。②在Ensite指导下心律失常消融10例。其中应用EnsiteArray系统指导消融8例,包括频发右室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s,PVCs)6例,右房AT2例,年龄(11.3±1.2)岁,体重(40.0±5.0)kg;应用EnsiteNavX系统指导消融2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结果①在Caao指导下8例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切口”性AT6例,左房耳AT和右房AT各1例;1例“切口”AT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②在EnsiteArray指导下6例频发右PVCs和2例右房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PVCs从术前(323334-4509)个/24h下降至0—4个/24h;1例AT患儿1d后出现另一种周期的AT。在EnsiteNavx指导下成功消融2例B型预激综合征。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Caao系统适合持续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而EnsiteArray系统适合大于10岁、不持续右心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EnsiteNavX可迅速建模,显示心内解剖结构。
曾少颖石继军叶钜亨张智伟李渝芬
关键词:电生理学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CARTO系统
儿童T波电交替的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ve altemans,TWA)的病因及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心电图TWA阳性患儿诊治的过程。例1为急性重症心肌炎;例2为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因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乙胺碘呋酮后,导致获得性长QT综合征;例3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例4为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纠治术后心肌梗死;例5、例6为心率增快的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结果6例均出现心电图刑A,其中5例即时或几小时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2例通过治疗,TWA消失,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另外4例未积极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而死亡。结论TWA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源性猝死的先兆,应引起临床重视;对于TWA阳性患儿,除了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高度警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积极预防TWA的出现也尤为重要。
曾少颖石继军张智伟李渝芬叶钜亨
关键词:猝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因、临床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8月确诊的102例15岁以下儿童IE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①本组102例IE患者并发先天性心脏病87例,风湿性...
叶钜亨
文献传递
三维标测系统在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Carto系统和Ensite3000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20例心律失常患儿,包括7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房扑,2例房室旁道,5例室性早搏,4例特发室速,在Carto系统或Ensit...
叶钜亨曾少颖李渝芬石继军王树水
文献传递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C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2例心律失常患儿,包括9例房性心动过速(AT),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右室室性早搏(PVC),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在Carto系统或Ensite系统三维标测导航下行RFCA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准确找到消融靶点,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未能诱发,术中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24个月,Ensite Array系统组1例AT病例复发,可用药物控制。结论 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RFCA治疗安全可行,尤其适合于疑难复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持续的心律失常的RFCA治疗。
叶钜亨曾国洪曾少颖石继军李渝芬谢颖
关键词:三维标测系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儿童
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策略及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5例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先心病类型包括: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PS合并室间隔缺损(VS...
叶钜亨
文献传递
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策略及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5例复合先心病患儿,先心病类型包括: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PS合并室间隔缺损(VSD);ASD合并PDA;ASD合并VSD;PDA合并VSD;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合并PDA和卵圆孔未闭(PFO);主动脉瓣狭窄合并PDA;PDA合并肺隔离症。分别行射频打孔,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ASD封堵术,侧支血管堵塞术。结果:55例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55例行介入堵闭均未见残余分流,堵闭器位置良好;30例行PBPV术,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平均(63.4±36.3)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8.1±13.0)mmHg(P<0.01);1例行PBAV术,跨主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0mmHg下降到术后50mmHg;3例PA/IVS行射频打孔和PBPV术,术后肺动脉瓣开放满意,血氧饱和度维持良好。结论:复合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但手术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应该在较大心血管医院开展,并由有较丰富导管操作经验的医师施行。
高虹叶钜亨张智伟董少红罗林杰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介入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