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 作品数:20 被引量:18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水利工程 更多>>
2024年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2025年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高温过程出现早、极端性强,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的大范围高温过程;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台风摩羯严重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旱情总体偏轻但阶段性明显,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冷空气过程偏多,强对流天气频发,沙尘影响偏轻。 赵琳 姜允迪 钟海玲 李想 陈鲜艳 李修仓 邹旭恺 王依然 曾红玲 崔童 尹宜舟 王有民 周星妍 朱晓金 代潭龙 乔琦 陈逸骁 吕卓卓 章大全关键词:气候特征 气象灾害 2023年华北、黄淮极端高温热浪事件气候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5 2023年 基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5省(直辖市)437个国家级气象站数据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及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制作的日平均再分析数据,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2023年6—7月我国华北、黄淮高温天气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3年6—7月华北、黄淮地区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5省(直辖市)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明显高于常年同期,其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华北、黄淮地区有20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有12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河北井陉、河南林州、北京汤河口等2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2023年6月21日至7月9日的华北、黄淮地区高温过程的综合强度,在近33年的中国历次区域性高温过程中排名第1。诊断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是这次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是高温持续且极端性突出的直接原因。 孙林海 赵琳 李威 艾婉秀 邹旭恺 李莹 代潭龙关键词:极端高温 气候特征 北疆地区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 2021年 针对位于“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北疆地区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行为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地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情况。结果表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较为清晰,女性对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关注和相对感知强度更高。在适应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缺水方面,“修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认可度最高,除此之外,男性更倾向于“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等技术性的方法,而女性却更倾向于“减少生活用水”。经历极端灾害性天气后,男性倾向于“调整生活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而女性却更倾向于“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防御气象灾害方面,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建立灾害防御救济基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赵琳 王长科 艾婉秀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性别 基于MaxEnt模型的不同气候情景下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变化分析 2025年 研究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当代及未来阶段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湖北紫荆的保护和引种移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北紫荆在我国范围内的329个分布数据,3个地形变量,当代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的温室气体低排放量(ssp126)、温室气体中排放量(ssp245)、温室气体高排放量(ssp585)情景下的19个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影响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当代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的分布、面积、空间格局变化、质心迁移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气温(Bio6)、年降水量(Bio12)和平均日温差(Bio2),最佳适宜范围分别为-5.5~5.0℃、小于1750 mm、7.1~9.8℃。在当代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231.46×10^(4)km^(2),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中南部、华中大部、华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其中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比24.66%、35.21%和40.13%。在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气候情景下,适生区的空间分布与当代相差不大,但总适生面积较当代均有所增加,在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在2050s(2041—2060年)分别增加0.49%、5.02%和4.64%,在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2.93%、4.47%和5.45%;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2050s和2070s,适生区新增率较ssp126情景下相同时期的新增率偏高0.88~1.82百分点,而丧失率与ssp126情景下的丧失率相当或略偏小;整体而言,适生区新增率为4.80%~6.71%,丧失率为3.37%~4.65%,主要体现为中适生区面积增加,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减少;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均整体向北小幅迁移,迁移距离小于1个纬度;适生中心向西北或西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小于300 km,整体位于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四川东南部的交界地带,其经向移动幅度均显� 张玉翠 闫彩霞 赵琳 谭江红 王成 袁良关键词:环境变量 考虑多尺度和蒸散影响的新干旱指数研究——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10 2022年 构建适宜的干旱指标是精准实时监测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多尺度对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响应出发,构建了一个新气象干旱指数DI,其更适用于干旱的实时监测。DI是基于考虑实时蒸散影响的短时间尺度相对湿润度指数(MI30)、中时间尺度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SPIW60)及考虑蒸散气候异常影响的长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0)三种单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的综合。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试验对象,利用12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以及历史干旱灾情数据,运用EID理论方法研制了干旱综合强度指标,统计了常用干旱指数的干旱综合强度,开展了各干旱指数对典型干旱过程监测对比检验,以及与实际干旱受灾面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强度对干旱灾情的响应优于短时间尺度,在实时监测干旱时也更稳定,不易出现不合理的跳跃现象;而短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对降水的响应较长时间尺度的指数更为敏感,能及时监测强降水引起的干旱缓解作用。包含多种时间尺度的综合干旱指数(DI、MCI)比单一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在监测识别干旱和反映干旱灾害影响方面,具有两者兼顾的优势。本研究新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DI在单项指数组成上和各分项权重系数确定上较MCI更简单,DI与干旱灾情的相关系数达0.63,优于MCI,实时监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相当,更适用于云南地区干旱监测和干旱评估业务。本研究可为实时干旱监测选取适宜的指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张强 邹旭恺 陈鲜艳 赵琳 李婷婷 钱忠华关键词:气象干旱 多时间尺度 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14 2023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历史和实时气象观测数据,对2022年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旱涝灾害明显。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次高,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最少。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夏季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登陆台风异常偏少,2212号台风“梅花”4次登陆;寒潮过程明显偏多,影响范围广。 孙林海 王凌 李威 陈鲜艳 陈峪 李修仓 邹旭恺 姜允迪 曾红玲 艾婉秀 赵琳 崔童 石帅 李莹 王有民 冯爱青 代潭龙 朱晓金 郭艳君关键词:气温 降水 气候特征 气象灾害 2020-2021年度华南江南等地秋冬连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上旬,受拉尼娜事件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影响,我国江南南部、华南大部及西南的云南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2020年11月上旬气象干旱开始露头并迅速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秋冬连旱。此次干旱过程影响范围广、干旱日数多、强度强,造成江南、华南及西南的云南等地湖库蓄水大幅减少,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2021年2月8—11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明显降水,江南、华南气象干旱解除,但西南的云南等地干旱仍然持续。从气候特征、干旱演变过程入手,分析了此次干旱过程的特点及气候成因,以期为从事气候影响评价和服务的科研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同时也为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赵琳 李威 叶殿秀 刘绿柳 孙林海 王凌 常蕊 廖要明 姜允迪关键词: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2024年汛期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 2025年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4年汛期(4月1日至10月23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24年汛期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极端事件频发且强度大。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3多,南方出现最强暴雨过程,盛夏北方“旱涝急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气象干旱总体偏轻但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初台风登陆偏早,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 赵琳 姜允迪 陈鲜艳 李修仓 李莹 周星妍 朱晓金 高辉 郑志海关键词:降水 气温 气候特征 气象灾害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 被引量:25 2015年 201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比2013年偏少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辽宁、北京和河北偏少明显,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区降水量南多北少,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2014年,我国气候属正常年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少于2013年,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偏轻,因灾造成死亡人数和受灾面积明显偏少,气象灾害属于偏轻年份。 侯威 邹旭凯 王朋岭 叶殿秀 周兵 黄大鹏 李莹 赵琳 王有民 朱晓金 赵珊珊 王阳 钟海玲关键词:降水 气温 气象灾害 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认知的社会性别差异 被引量:8 2018年 对2015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我国公众中男性对气候变化认识程度以及对气象灾害预警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都比女性高。城镇女性选择环保产品、环保出行及愿意对生活或工作方式做出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比例高于城镇男性,而农村男性选择调整或改变种植或养殖方式、改变种植或养殖品种及转换谋生方式的比例高于女性。男性选择购买相关气象或气候保险、参加培训或辅导的比例比女性高,而女性选择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对气象服务信息的需求比例比男性高。建议:1)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及其灾害认知的社会性别研究,建立灾害认知性别数据库,将社会性别融入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2)在气象服务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针对女性的宣传和指导,开发适合女性的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她们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艾婉秀 王长科 吕明辉 赵琳关键词:社会性别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公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