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祖科

作品数:17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视网膜
  • 10篇网膜
  • 4篇脉络膜
  • 4篇静脉阻塞
  • 3篇单抗
  • 3篇血管
  • 3篇眼底
  • 3篇影像
  • 3篇视网膜分支静...
  • 3篇视网膜激光光...
  • 3篇注射
  • 3篇黄斑
  • 3篇激光
  • 3篇激光光凝
  • 3篇光凝
  • 3篇分支静脉阻塞
  • 3篇凹陷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3篇玻璃体

机构

  • 17篇佛山市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7篇卢彦
  • 17篇尹小芳
  • 17篇叶祖科
  • 14篇罗书科
  • 7篇汤秀容
  • 2篇马海智
  • 2篇洪剑威
  • 1篇李国波
  • 1篇郑鹏翔
  • 1篇何明光
  • 1篇江建华
  • 1篇田思佳

传媒

  • 7篇中华眼底病杂...
  • 4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眼科学报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一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女,55岁。因右眼突发视力下降10天于2014年7月23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双眼轻度近视,无全身病史和家族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指数/50cm(矫正无提高),左眼1.0(矫正)。眼压:右眼16.0mmHg,左眼17.3mmHg。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屁异常。眼底检查:右眼黄斑区周围较多小片状扁平黄白色病灶,边界欠清,部分融合(网1A)。
叶祖科尹小芳江建华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突发视力下降眼部检查轻度近视眼底检查家族史眼前节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 )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的MEWDS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35.9岁。病程(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3?90d,平均病程14d。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90D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频域OCT(SD-OCT ). FAF检查。行FFA检查6只眼,FFA联合ICGA检查12只眼。给予糖皮质激素或血管扩张剂等治疗10例,未行任何治疗8例。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观察病灶在彩色眼底像、FFA、ICGA、FAF、SD-OCT中的影像特征。结果18只眼中,眼底可见灰白色点状或斑片状病灶14只眼,其中伴黄斑颗粒样改变7只眼,视盘充血5只眼;豹纹状眼底4只眼,白色斑点病灶不可见。FAF检查,病灶呈点状颗粒状或斑片状强自身荧光(AF);FFA检查,早期病灶呈针尖样花环状排列或斑片状融合的强荧光;ICGA检查,晚期病灶呈边界不清可融合成片的弱荧光,其中点状和斑片状弱荧光重叠共存10只眼。SD-OCT检查,所有患眼椭圆体带断裂、萎缩,结构不清,伴强反射物质沉积和玻璃体腔细胞9只眼。发病后1?3个月,17例患者自述BCVA恢复至发病前;FAF、FFA、ICGA、SD-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例患者糖皮质激素减量期间或自行停药复发2次,末次随访时BCVA数指/40 cm;黄斑区椭圆体带萎缩,团块状强反射物质沉积。结论 MEWDS患眼伴或不伴黄斑区颗粒样改变;呈颗粒状或片状强AF;FFA早期病灶表现为细针样花环状排列或斑片状融合的强荧光;ICGA晚期病灶呈片状融合的弱荧光;SD-OCT表现为病灶处椭圆体带断裂、萎缩,结构不清。
卢彦郑鹏翔叶祖科尹小芳何明光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45.84±13.57)岁。均行BCVA、医学验光、频域OCT检査;行FFA联合ICGA检查3只眼,均为合并RPE并发症者。采用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最大凹陷宽度。根据是否伴RPE并发症将患眼分为FCE单纯组和FCE并发症组,分别为17、14只眼。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伴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RPE脱离分别为7 ( 22.6%).4 ( 12.9%).1( 3.2%).2( 6.5%)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0.87 )、性别构成(χ^2=0.06 )、眼别(χ^2=2.58).等效球镜度数(t=-0.8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戶-2.11, PV0.05)。观察所有患眼的SFCT、最大凹陷宽度以及FCE并发症组患眼的ICGA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31只眼共发现33个凹陷。FCE单纯组、FCE并发症组患眼SFCT分别为(167.00±85.18 )、( 228.36±67.95 ) pm;凹陷宽度分别为(645.00 + 231.93 ).( 901.00±420.55 ) gm;两组患眼SFCT、凹陷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V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CT ( OE1.016, P=0.026)、凹陷宽度(O&1.004, P=0.034)是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频域OCT检查发现,FCE单纯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RPE结构受损、变薄,以凹陷边缘处RPE受损最为明显。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RPE病损位于凹陷边缘10只眼(71.4%)。行ICGA检查的3只眼,可见凹陷下脉络膜呈持续弱荧光、充盈缺损。结论SFCT、凹陷宽度是FCE患眼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凹陷边缘RPE结构�
叶祖科尹小芳罗书科汤秀容梁影影黎彦豪卢彦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20年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CHRPE)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眼底病变。由于它一般不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多数眼科医生对它的认识很少,可能容易导致错误的诊断和治疗。本文着重介绍CHRPE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转归等,以便临床上正确地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随访。
尹小芳叶祖科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预后转归
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总结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GLP)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囊斑样水肿(CME)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BRVO继发CME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给予单纯GLP治疗,B组给予单纯玻璃体腔内雷珠单抗注射治疗,C组给予玻璃体腔内雷珠单抗注射联合GLP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CVA和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VA均呈升高趋势,CMT均呈降低趋势,随访1、3、6个月C组BCVA均高于A、B组,CMT均低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间BCVA和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6个月随访后,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GLP治疗可有效的提高BRVO继发CME的治疗效果,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严槟尹小芳叶祖科卢彦洪剑威
关键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性黄斑水肿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别及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病程、阻塞支分布情况、有无高血压病史、术前脉压差、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有无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根据注射雷珠单抗的次数将患者分为单次注射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黄斑水肿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4例(114眼)纳入研究,其中单次注射组79例,复发组35例,两组相比,复发组的年龄、基线CMT均显著大于单次注射组(均为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线CMT是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BRVO性黄斑水肿复发的危险因素(年龄:OR=1.080,P=0.01;CMT:OR=1.005,P<0.01)。结论年龄和基线CMT是黄斑水肿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基线CMT越高的患者需重复注射雷珠单抗的风险越高。
尹小芳叶祖科汤秀容梁影影黎彦豪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观察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和眼底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分析其眼底影像学特征,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单眼发病。男7例(17.95%),女32例(82.05%),年龄53~86(71.33±9.06)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76.92%)。除1例为双瘤体外,其余均为单瘤体。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眼底彩色照相和SD-OCT检查,38例完成FFA检查,8例完成ICGA检查。各项检查发现大动脉瘤体的情况眼底彩色照相32例(82.05%),SD-OCT检查31例(79.49%),FFA检查32例(84.21%),ICGA检查8例(100.00%)。39例患者中,9例并发了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积血,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和分支静脉阻塞。结论眼底彩色照相、SD-OCT检查联合FFA检查可对大部分视网膜大动脉瘤进行明确诊断,ICGA检查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视网膜大动脉瘤可合并视网膜分支动脉或分支静脉阻塞,应引起临床重视。
尹小芳叶祖科李国波汤秀容梁影影黎彦豪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视网膜大动脉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散瞳对Lenstar和A超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散瞳对Lenstar和A超两种仪器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并评估散瞳前、后两者检测一致性的变化。方法对30例(3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别应用Lenstar和A超测量散瞳前和散瞳后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值,两种仪器测量顺序随机,每一种仪器散瞳前、后测量AL、ACD及LT结果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仪器散瞳前、后测量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散瞳前、后Lenstar测量的ACD值分别为(2.33±0.38)mm和(2.36±0.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瞳前、后A超测量的ACD值分别为(2.85±0.40)mm和(2.95±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瞳前、后两种仪器各自测量的AL和L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种仪器测量的95%一致性界限:AL:散瞳前为-0.41~0.26 mm,散瞳后为-0.39~0.27 mm;ACD:散瞳前为0.29~0.76 mm,散瞳后为0.38~0.79 mm;LT:散瞳前为-0.39~0.52 mm,散瞳后为-0.31~0.43 mm。两种仪器测量AL、ACD及LT的一致性界限内最大差值(绝对值):散瞳前分别为0.29 mm、0.71 mm和0.39 mm;散瞳后分别为0.27 mm、0.74 mm和0.37 mm。结论散瞳后Lenstar或A超测量白内障患者的ACD值均较散瞳前增大,但散瞳不影响AL和LT值的测量。两种仪器在白内障患者眼生物学参数测量的一致性不受散瞳影响。
罗书科叶祖科尹小芳田思佳卢彦
关键词:散瞳A超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一过性闭角型青光眼一例被引量:3
2016年
患者女,66岁。因左眼视嚎10周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他全身病史和家族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02,矫正不能提高。右眼非接触式眼压(NCT)10.0mmHg(1mmHg=0.133kPa),左眼NCT26.2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ACD)右眼中央约4.0个角度厚度(CT),周边约1/2个CT;左眼中央约3.0个CT,周边约〈1/4个CT。
叶祖科尹小芳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青光眼闭角型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发生眼心反射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OCR)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10739例的激光登记资料,记录患者OCR的发生与处理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压与脉搏变化、激光病种和部位。结果:36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出现OCR症状,总发生率为0.34%。男女性患者OCR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384,P>0.05);<40岁与≥40岁患者的OCR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3.575,P<0.05);女性组患者发生OCR的年龄明显小于男性组(t=2.079,P<0.05)。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患者34例,OCR发生率为0.7%,显著高于其他眼底病患者(P<0.05),24例(66.7%)的激光部位为颞下方视网膜。36例患者OCR发生后收缩压为(74.3±9.0)mm Hg,舒张压为(50.2±9.0)mm Hg,脉搏为(55.4±4.9)次/分。激光暂停后所有患者OCR均短期自行缓解。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存在OCR发生风险,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发生OCR的年龄显著低于男性,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行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激光时容易发生OCR症状。OCR发生时患者血压、脉搏可急剧下降,应引起眼科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和警惕,并做好评估和急救准备。
叶祖科尹小芳汤秀容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视网膜激光光凝眼心反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