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晓东 作品数:25 被引量:146 H指数:9 供职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应用两种股骨头干三维互动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2015年 老年髋部骨折中54%为股骨颈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58%[1].股骨颈的解剖结构特殊,骨折后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较高,分别为4.2%和33%[2-3].这两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骨科医生一直致力于追求满意的复位质量,为股骨颈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期降低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 刘月驹 连晓东 李晗 张奇 许斌 王娟 张国川 张英泽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 难复性 疗效 老年髋部骨折 新型玻璃骨植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棒状玻璃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微创复位加新型玻璃骨条植骨治疗的4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31~67岁,平均42岁;左侧3例,右侧1例。按照Schanzker分型:Ⅱ型3例,Ⅲ型1例;依据张氏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下通过张氏牵引复位器和自制的顶棒复位骨折,选择合适大小的玻璃骨棒沿骨隧道植入。透视结果满意后使用小切口置入接骨板,再次透视验证后缝合切口。术中进行关节镜检查,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置入导针所需的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5 min,切口总长度平均7.0 cm,置入导针所需透视次数平均为8.8次,术中出血量40.0 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肌间血栓,无术后感染病例,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张氏微创复位法结合自行研制的棒状玻璃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初步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延长随访时间,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郑占乐 刘欢 邢欣 周汇霖 连晓东 张英泽关键词:膝关节 植骨 胫骨平台骨折 加压自断螺栓联合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通过人体股骨标本分析加压自断螺栓(SCB)联合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24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 保留股骨骨性部分, 建立标准的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模型(AO 33-C1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12例(使用1枚SCB联合10枚锁定螺钉双侧LCP固定), 对照组12例(使用12枚锁定螺钉双侧LCP固定)。每组模型各自完成垂直压载试验(记录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和水平扭转试验(计算系统扭转刚度)。在生物力学机器加载压力负荷为0~1 000 N下, 观察两组模型有无结构异常, 并比较两种内固定模型的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和系统扭转刚度。结果在垂直压载压力为400、600、800、1 000 N四种条件下, 实验组的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分别为(0.14±0.01)、(0.25±0.01)、(0.41±0.02)、(0.63±0.02)mm, 对照组的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分别为(0.15±0.01)、(0.26±0.01)、(0.46±0.03)、(0.67±0.04)mm。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在600~1 000 N轴向压力下的平均最大轴向位移减小,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扭转至5°时,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系统扭转刚度分别是(2.00±0.12)、(2.02±0.07)Nm/°,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双侧LCP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SCB联合双侧LCP拥有相似的系统扭转稳定性和更好的轴向生物力学稳定性。SCB具有关节内双侧加压和操作微创的优势, 为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加压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张浚哲 孟洪宇 李军勇 连晓东 赵阔 朱燕宾 陈伟 张英泽关键词:股骨骨折 生物力学 锁定加压钢板 系统刚度 应力分散角和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背景单纯通过X线诊断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易发生漏诊,我们定义了一个新的角度(应力分散角)并探索了这个角度和SchatzkerⅡ、Ⅲ型骨折的相关性以求帮助减少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45例(SchatzkerⅡ型105例,SchatzkerⅢ型40例),SchatzkerⅡ型组男51例,女54例,平均年龄(46.08±1.53)岁;SchatzkerⅢ型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10±2.09)岁。定义胫骨中线和胫骨平台外侧缘切线之间的角度为应力分散角,通过X线测量应力分散角。统计比较SchatzkerⅡ型组和SchatzkerⅢ型组的性别、年龄、BMI、术前合并症、致伤原因、应力分散角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SchatzkerⅢ型组的应力分散角(47.85±0.62)°大于SchatzkerⅡ型组(37.38±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hatzkerⅡ型组相比,SchatzkerⅢ型组的致伤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受低能量损伤影响较大。2组在性别、年龄、BMI和术前并发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3个变量(年龄、致伤原因、应力分散角)与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只有应力分散角是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应力分散角是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影响因素,诊治应力分散角较大的膝关节外伤患者时,建议行膝关节CT检查,避免漏诊的发生。 刘家伦 连晓东 王博 周汇霖 潘晓光 李涛 赵亮 常恒瑞 陈伟 郑占乐关键词:SCHATZKER分型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损伤 两种不同抗凝药物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2例6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治... 连晓东关键词:老年 深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胫骨平台前1/5双反牵引在Hoffa骨折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究胫骨平台前1/5双反牵引技术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胫骨平台前1/5双反牵引技术治疗1例左股骨Hoffa骨折患者(AO分型33-B 3.2),术中应用胫骨平台前1/5双反牵引技术闭合复位骨折。于胫骨近端前侧1/5处置入直径2.5 mm骨圆针1枚,近端在髂骨以髂结节为中心作长约3 cm切口,暴露髂结节两侧骨质,插入近端固定装置,于固定装置孔中置入直径4.5 mm螺钉1枚。使用碳纤维连接杆连接近端固定装置和远端张力牵引弓,双反牵引复位骨折,透视检验骨折复位效果,接骨板固定骨折,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胫骨平台前1/5双反牵引技术可有效复位骨折块,并避免了过度牵拉引起的骨折块旋转,实现了闭合复位,减少了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胫骨平台前1/5双反牵引技术是实现闭合复位Hoffa骨折的一种有效办法,对微创治疗Hoffa骨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郑占乐 刘家伦 常恒瑞 陈伟 连晓东 张英泽关键词:股骨骨折 五十期骨折微创学习班纪要 被引量:1 2022年 胫骨平台骨折、骨关节炎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较高, 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耗时长、失血多、术后感染风险高且功能预后不佳, 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 张英泽院士团队研发多项科研成果并获得临床转化。为了更好推广这些成果, 自2015年4月以来, 共举办50期骨折微创学习班, 展示骨折微创治疗的创新理论和微创手术技术, 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400余家医疗单位医院的1 500余名学员参加学习班。笔者回顾50期学习班的主要创新理论和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为提高创伤骨科诊疗技术和开拓微创术式应用思路提供参考。 闫晓丽 杨娜 宇文培之 连晓东 张弢 王博 杨淑红 郑占乐 李秀婷 王秀丽 陈伟 侯志勇 张英泽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技术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该类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围场县医院治疗的5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41.2%),女性30例(48.8%);平均年龄(71±4)岁。分别采用了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LP,18例)、重建髓内钉(RIN,16例)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17例)内固定治疗方法。比较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患侧、术前牵引天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全部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满意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2~44个月。PFLP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5±27)min、全部切口长度为(20.8±2.6)cm、术中出血量为(274±36)ml、术后引流量为(87±20)ml;RIN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2±16)min、所有切口长度为(11.8±1.5)cm、术中出血量为(144±43)ml、隐性失血量为(428±16)ml、出血总量为(558±16)ml;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4.4±4.2)min、所有切口长度为(8.5±0.6)cm、术中出血量为(94±24)ml、隐性失血量为(408±36)ml、出血总量为(520±24)ml。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方面,PFNA组均低于PFLP组和RIN组,PFLP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PFNA组和RIN组(P<0.01);PFNA组和RIN组的手术总出血量高于PFLP组(P<0.05)。PFLP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6.2±2.5)w,高于RIN组[(14.9±1.1)w]和PFNA组[(14.2±1.5)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24,P<0.05)。PFLP组的术后第12个月Harris评分[(80±7)分]低于RIN组[(88±4)分]和PFNA组[(9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73,P<0.01)。结论本研究中所采用的3种固定方式中,PFNA与PFLP及RIN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转 王虎 李明 靳泽岳 连晓东 陈伟关键词:老年人 髋骨折 关节镜探查在双反牵引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探查在双反牵引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采用双反牵引辅助复位内固定及关节镜探查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188例,男129例、女59例,年龄(46.7±11.8)岁(范围14~80岁),左侧115例、右侧73例,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81例、Ⅲ型15例、Ⅳ型23例、Ⅴ型29例、Ⅵ型4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5)d(范围1~14d).手术均采用双反牵引辅助复位、锁定接骨板和自断式加压螺栓固定;固定后采用关节镜探查骨折复位质量、半月板及韧带损伤情况,对关节内病变进行处理,如半月板部分切除、全部切除或者缝合.术后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骨折复位固定及关节镜探查.手术时间(95±21)min(范围30~120 min),术中出血量(120±58)ml(范围50~30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0±6.5)个月(范围10~24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0±2.4)个月(范围2.5~6.0个月),其中165例(87.8%,165/188)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其余23例于术后4~6个月愈合.关节镜探查188例患者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平整.其中97例(51.6%,97/188)合并半月板损伤,以纵行撕裂(29%,28/97)最常见,于关节镜下缝合处理;其余69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合并十字韧带损伤29例(15.4%,29/188),均未行一期修复,术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为(16.8±2.4)分(范围6~18分),其中优152例、良36例,优良率100%.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分别为(79.8±9.2)分、(85.1±10.1)分和(94.9±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3,P<0.001).术后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经定期换药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痊愈;术后1周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7� 闫晓丽 邵德成 连晓东 杨淑红 杨娜 宇文培之 郑占乐 陈伟 侯志勇 张英泽关键词:胫骨骨折 骨牵引复位法 骨折闭合复位 关节镜检查 经胫前隧道推顶复位胫骨平台塌陷骨折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郑占乐 连晓东 王博 吕红芝 朱燕宾 张英泽关键词:膝关节 骨板 胫骨平台骨折 骨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