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世杰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对称性
  • 1篇硬肿
  • 1篇硬肿病
  • 1篇真菌
  • 1篇真菌感染
  • 1篇肢端
  • 1篇肢端角化病
  • 1篇深部真菌
  • 1篇深部真菌感染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性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特异性结合
  • 1篇通透性
  • 1篇皮病
  • 1篇皮损
  • 1篇转录

机构

  • 5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5篇黎世杰
  • 4篇樊翌明
  • 2篇杨艳平
  • 2篇王洁娣
  • 2篇刘钟
  • 1篇张晶晶
  • 1篇周英
  • 1篇杨振国
  • 1篇黄文明
  • 1篇邵义明
  • 1篇李文
  • 1篇杨佩佩
  • 1篇彭晶
  • 1篇于作忠
  • 1篇程云龙
  • 1篇盛萍
  • 1篇冯瑜菲

传媒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真菌四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并探讨其用于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真菌通用引物内转录间区(ITS)联合曲霉属、镰刀菌属、毛孢子菌属、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单重和四重PCR检测模拟体液和3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的真菌。结果ITS可与5对属或种特异性引物任意组合(二重PCR),四重PCR组合为ITS+毛孢子菌属+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30例临床标本中,真菌培养、PC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6.67%和43.33%,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重和四重PCR敏感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耗时短,可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刘钟邵义明杨艳平王洁娣黎世杰樊翌明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深部真菌感染多重PCR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皮损中PrxI和CLASP1的表达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检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SAK)皮损中过氧化物还原酶I(Prx I)和胞质链接相关蛋白1(CLASP1)的表达水平。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例SAK患者腕部皮损及其周围皮肤和9名正常人腕部皮肤中的Prx I和CLASP1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SAK皮损中Prx I和CLASP1 mRNA水平为(0.94±0.66)和(0.95±0.76),明显高于皮损周围(0.51±0.20,0.56±0.31)和正常皮肤(0.45±0.26,0.47±0.33)。SAK皮损中Prx I阳性细胞弥漫分布于表皮基底层和棘层,而CLASP1阳性染色主要位于棘层,二者的阳性染色范围及程度明显高于皮损周围和正常人皮肤。结论:SAK皮损中Prx I和CLASP1表达上调,可能参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
于作忠程云龙盛萍黎世杰樊翌明
四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刘钟杨艳平王洁娣黎世杰黄文明李文樊翌明
糖尿病性硬肿病并发黑棘皮病
2015年
报告1例糖尿病性硬肿病(SD)并发黑棘皮病(AN)。患者男,33岁。褶皱部位皮肤增厚、色素沉着5年,背部皮肤变硬1年。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服用中药控制不佳。皮肤科检查:项部、腋窝、腹股沟可见深褐色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如天鹅绒样。右背上部一约16 cm×15 cm非凹陷性肿胀、变硬,伴有褐色色素沉着,境界不清。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基底层色素增加;乳头状突起之间棘层轻度增厚,并充满角质。真皮明显增厚,真皮浅层可见少数噬黑素细胞及轻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真皮深层胶原束肿胀和分离。皮下脂肪被增厚的胶原纤维代替。阿辛蓝染色显示黏蛋白沉积在真皮深部胶原束之间。诊断:SD并发AN。未予患者特殊治疗,约2年随访中皮损无明显变化。
周英彭晶杨佩佩黎世杰樊翌明
关键词:黑棘皮病
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肽段与Claudin4特异性结合对哺乳动物表皮屏障通透性的调控
2015年
目的 :探讨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肽段(Clostridium perfringens enterotoxin,c CPE194-319)对哺乳动物表皮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SWISS-MODEL软件模拟分析了c CPE194-319与Claudin4(Cldn4)结合的结构模型,然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跨内皮细胞电阻法(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检测c CPE194-319对人源永生化表皮细胞Ha Ca T膜蛋白Cldn4表达定位的影响和细胞层紧密性的影响,最后在小鼠中利用葡聚糖-罗丹明荧光素扩散法观察经c CPE194-319处理后的小鼠表皮的荧光素渗透变化情况。结果:c CPE194-319可与Ha Ca T细胞中Cldn4蛋白特异性结合,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c CPE194-319结合Cldn4蛋白后形成复合体从Ha Ca T细胞膜上向细胞质中转移,TEER值降低;当洗脱c CPE194-319后,新合成的Cldn4蛋白可重新定位到细胞膜上,TEER值升高。小鼠体内实验表明,c CPE194-319处理后的小鼠表皮渗透性增强。结论:c CPE194-319能够通过与Cldn4蛋白的特异性结合,从而调控哺乳动物表皮屏障的通透性。
张晶晶冯瑜菲廖壮槟黎世杰杨振国
关键词: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