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曦

作品数:6 被引量:127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秸秆
  • 3篇氮素
  • 3篇氮素形态
  • 3篇玉米秸
  • 3篇玉米秸秆
  • 3篇腐解
  • 2篇厌氧
  • 2篇厌氧条件
  • 2篇有机质
  • 2篇水稻秸秆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质
  • 2篇小麦
  • 2篇还田
  • 2篇光谱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2篇腐解特征

机构

  • 6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陈曦
  • 5篇郜红建
  • 3篇张雅洁
  • 2篇章力干
  • 2篇王景
  • 2篇常江
  • 1篇魏俊岭
  • 1篇张显晨
  • 1篇杨天元
  • 1篇张敬智
  • 1篇陈晨
  • 1篇王玉梅

传媒

  • 2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好气和厌氧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碳和氮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前期(0~3个月)降解较快,而后(3~12个月)逐渐减缓的趋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对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7),质量腐解半衰期分别为72.8和121.9d,腐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2 0和0.014 0/d。在好气条件,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释放速率常数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1.79和1.67倍,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的释放率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4.39和1.40倍,且在培养至1个月时处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好气条件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碳氮元素的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从而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的降解。
王景陈曦张雅洁郜红建
关键词:小麦秸秆厌氧腐解特征
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下的腐解规律被引量:18
2017年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下的腐解规律。结果表明:在0~3个月的培养时间内,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腐解较快,腐解率达55%以上。在好气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质量减少50%所需要的时间(t_(1/2))分别为59.2 d和52.9 d,而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t_(1/2)分别为72.6 d和79.9 d。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碳释放速率常数k(0.61~0.6月^(-1))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碳释放速率常数k(0.55~0.57月^(-1))。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氮释放速率常数k(0.25~2.36月^(-1))也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氮释放速率常数k(0.16~2.32月^(-1))。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减少速率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减少速率。综上所述,好气培养条件有利于作物秸秆降解和营养物质的释放。
王景陈曦魏俊岭
关键词: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厌氧条件
Ca^(2+)信号在DIDS(4,4-二异硫氰-2,2-二磺酸)抑制茶树吸收氟的功能研究
2016年
[目的]茶叶富含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多糖、咖啡因、多酚和氨基酸等有益物质,但茶树能够在正常含氟(F)土壤中超积累F,导致过量饮茶易诱发氟斑牙和氟骨病的发生。因此,降低茶叶中的F含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鼎’大白茶茶籽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共聚焦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Ca^(2+)信号在阴离子通道抑制剂4,4-二异硫氰-2,2-二磺酸(DIDS)抑制茶树吸收F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随着DIDS前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削弱了茶树对F的吸收富集。同时DIDS调控了茶树根尖成熟区区域A和B的Ca^(2+)荧光强度的反向变化,区域A从858.42降低至565.42 AU,区域B从499.28升至570.42 AU;同时DIDS显著刺激了茶树根部成熟区Ca^(2+)的跨膜运输,平均外排量从静息量的9.43提高至350.35pmol·cm-2·s-1。此外,Ca^(2+)螯合剂EGTA前处理分别削弱了DIDS对Ca^(2+)信号强度的增强和对F的吸收抑制作用。[结论]茶树根尖成熟区Ca^(2+)信号可能通过跨膜运输参与了DIDS抑制茶树对F的吸收富集。
张显晨杨天元王玉梅陈曦郜红建
关键词:茶树
不同形态氮素对玉米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5
2021年
为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对玉米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室内堆腐试验,通过外源添加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钙、尿素和谷氨酸等不同形态氮素调节玉米秸秆C/N(25∶1),以不添加氮素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处理的玉米秸秆质量残留率逐渐降低,谷氨酸、硫酸铵和碳酸氢铵均能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其中谷氨酸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最强,腐解速率常数达到2.8×10^(-2)d^(-1)。尿素对玉米秸秆腐解无明显影响,硝酸钙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玉米秸秆的腐解。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率呈钾>磷>氮的规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处理的玉米秸秆碳、氮、磷和钾素质量残留率逐渐降低。培养到180 d时,玉米秸秆残余物中碳、氮、磷和钾素残留质量分别是其初始质量的16.9%^24.8%、21.57%^51.27%、22.72%^59.00%和24.86%^54.48%,其中谷氨酸对玉米秸秆碳、氮和钾素释放促进作用最强,其释放速率常数分别为1.37×10^(-2)、7.15×10^(-3)d^(-1)和5.62×10^(-3)d^(-1);而硫酸铵能够促进秸秆中磷的释放,其释放速率常数为7.94×10^(-3)d^(-1),高于CK处理(7.54×10^(-3)d^(-1))。研究表明,谷氨酸会提高玉米秸秆的腐解速率与碳、氮和钾素的释放,硫酸铵会提高玉米秸秆的腐解速率与碳、氮、磷素的释放,碳酸氢铵会提高玉米秸秆的腐解速率与氮素的释放,尿素和硝酸钙会促进碳、氮、钾养分的释放,谷氨酸和硫酸铵的促腐效应高于其他形态氮素处理。从还田秸秆快速腐解和养分释放及高效利用角度考虑,秸秆还田后施用谷氨酸和硫酸铵效果最佳。
石琳金梦灿单旭东高敏陈曦郜红建
关键词:氮素形态玉米秸秆养分释放
小麦-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0
2015年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水稻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秸秆不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不施肥(S)、秸秆还田+基肥增施N肥45 kg·hm-2(SF1,C/N=12∶1)、秸秆还田+基肥正常N肥施用量(SF2,C/N=18∶1)、秸秆还田+基肥减施N肥45 kg·hm-2(SF3,C/N=24∶1)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不施肥处理(S)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机氮的含量分别增加7.8%、10.6%和10.9%,而使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减少17.1%;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化肥处理中,当碳氮比为18∶1时,土壤全氮、有机氮和无机氮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27.2%,27.2%和25.7%。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秸秆还田S、SF1、SF2、SF3处理土壤全量有机质(SOM)中的碳、氮元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同时SOM中的C/N、H/C和O/C比值都下降。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秸秆还田S、SF1、SF2、SF3处理,在1650~1640 cm-1和3400 cm-1处的峰强度增加,表明土壤有机质中含氮基团、酚羟基、羟基或羧基含量增加;2920 cm-1处的吸收峰增强,表明SOM中脂肪族结构增加,芳香性增强。与对照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不施肥(S)处理的当年水稻产量下降8.8%;配施化肥后,SF1、SF2、SF3处理水稻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CK)处理增加12.6%、22.7%、19.1%,且当碳氮比为18∶1时,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单独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其碳氮和氢碳比例,使SOM中脂肪族化合物增加,酰胺结构和芳香性增强,同时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的含量,减少了土壤无机氮含量。
张雅洁陈晨陈曦常江章力干郜红建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素形态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
小麦?玉米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及氮素形态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通过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探讨了CK(不施肥, 秸秆不还田)、SF(施肥, 秸秆不还田)、T1(施肥, 玉米秸秆还田)、T2(施肥, 小麦秸秆还田)、T3(施肥, 玉米小麦秸秆还田)5种处理对土壤氮素形态和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 与SF相比较, T1、T2、T3处理使土壤有机氮含量分别增加3.7%、15.9%和18.5%, 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减少15.5%、15.9%和24.0%, 其中铵态氮分别降低11.3%、6.0%和12.0%, 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19.3%、22.9%和32.1%; 与SF相比较, T1、T3处理土壤有机质(SOM)的C/N分别降低2.8%和1.4%, T2处理SOM的C/N提高1.4%; C/O分别提高9.2%、12.8%和12.1%; 而H/C分别降低4.6%、5.5%和4.6%。红外图谱分析显示, T1、T2、T3处理引起3 500~3 200 cm^-1处的吸收峰增加, 2 924 cm^-1处出现了新的弱峰, 表明SOM的脂肪族特征增加, 且以1 630 cm^-1处为中心的宽带吸收峰强度明显增加, SOM芳构化程度增强。研究表明, 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氮、无机氮含量, 以及土壤有机质的C/N和C/O。而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无机氮, 提高了土壤有机氮, 使SOM的C/N、H/C下降, C/O上升, 同时提高了SOM中酚基、羟基、羧基、芳香碳和酰胺含量, 其中以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的效果最为显著。
陈曦张敬智张雅洁常江章力干郜红建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氮素形态红外光谱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