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英
-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雷珠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secondary to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ME)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确诊为BRVO-ME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67例67只眼,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药组及联合组,其中单药组37例37只眼,联合组30例30只眼。所有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05 mL治疗,联合组于雷珠单抗治疗1周后行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0.7 mg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分析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灌注密度(vessel perfusion density,VPD)及血管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LD)变化。依据患者复诊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治疗,如果随访复查时OCT的黄斑区域出现视网膜内液或视网膜下液,CMT≥300μm或BCVA持续下降,需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者则终止观察。结果初诊时联合组和单药组BCVA、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CVA、CMT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BCVA、CMT低于单药组(P<0.05)。而2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中心、内环、外环及完整的VLD及VPD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组间比较,VLD、VPD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BRVO-ME可降低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及黄斑区结构和功能,并且疗效可持续。但二者早期疗效相似,协同作用不明显。
- 杨娜温晓英张月玲
- 关键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地塞米松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效果的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进行继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患者76例(76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非联合组和联合组,非联合组为A组,联合组为B组。A组患者38例(38只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B组患者38例(38只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且于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对全部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形态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随访及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BCVA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进行描述,手术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配对Mann-Whitney U检验,视力改善程度的描述采用眼数和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手术前后患者黄斑中心神经上皮层厚度(CMT)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描述,手术前后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全部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3±2.4)个月。A组患者术后BCVA提高者25例(25只眼),视力不变者11例(11只眼),视力下降者2例(2只眼)。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51,P<0.05)。B组患者术后BCVA提高者28例(28只眼),视力不变者7例(7只眼),视力下降者3例(3只眼)。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1,P<0.05)。将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67,P>0.05)。A组患者术前CMT平均厚度为(336.87±123.18)μm,术后为(295.17±90.23)μm。手术前后患者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5)。B组患者术前CMT平均厚度为(321.18±132.12)μm,术后为(245.15±79.64)μm。手术前后患者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5)。术后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
- 温晓英陈娜杨娜张月玲付燕陶勇
- 关键词:内界膜剥除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C_(3)F_(8)与硅油填充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_(3)F_(8)填充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01/2022-08就诊于我院的45例45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硅油组(23例)及C_(3)F_(8)组(2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内界膜剥离后行内界膜填塞、自体血覆盖,硅油填充组行硅油填充,C_(3)F_(8)组行15%C_(3)F_(8)气体填充。两组患者分别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裂孔的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C_(3)F_(8)组、硅油组患者裂孔闭合率为77%、83%(P>0.05),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96%(P>0.05)。C_(3)F_(8)组、硅油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99±0.34、1.22±0.37,C_(3)F_(8)组视力优于硅油组(t=-2.156,P=0.037),两组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2 mo,两组患者mfERG一阶函数1环(C_(3)F_(8)组114.27±26.37 nV/deg2,硅油组98.08±24.36 nV/deg2)及2环(C_(3)F_(8)组80.45±14.94 nV/deg2,硅油组67.73±15.33 nV/deg2)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1环P1波反应密度:C_(3)F_(8)组58.13±13.96 nV/deg2、硅油组55.30±10.48 nV/deg2;2环P1波反应密度:C_(3)F_(8)组51.18±8.19 nV/deg2、硅油组47.43±11.97 nV/deg2)明显增加(均P<0.05),C_(3)F_(8)组较硅油组增加明显(P<0.05)。硅油组与C_(3)F_(8)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_(3)F_(8)填充均可促进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而且在视功能恢复C_(3)F_(8)填充优于硅油填充。
- 温晓英杨娜张月玲马伟娜付燕耿任飞
- 关键词: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玻璃体切割术硅油填充
- Bevacizumab对体外培养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 2010年
- 目的研究bevacizumab(avastin)对猪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安全剂量。方法 30只猪眼RPE细胞培养于含质量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内含大量色素,免疫荧光检测抗角蛋白抗原阳性。实验分为对照组(0g/L bevacizumab)和实验组(0.125、0.25、0.5、1.0、1.25、2.0、2.5g/L bevacizumab)。MTT比色法测定不同终质量浓度(0、0.125、0.25、0.5、1.0、1.25、2.0、2.5g/L)bevacizumab对RPE细胞增生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bevacizumab作用72h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2.0~2.5g/L bevacizumab作用72h后,与对照组比较RPE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t=1.300,P=0.000;t=1.300,P=0.000),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实验组S期细胞较对照组减少,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0,P=0.240)。光学显微镜下,2.0g/L bevacizumab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下,2.0g/L bevacizumab组细胞微绒毛减少,细胞质内出现空泡和髓鞘样变性。结论大剂量bevacizumab可抑制猪眼RPE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增生,明显破坏细胞的超微结构。
- 温晓英郝玉华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上皮BEVACIZUMAB增生
- 血清miR-137、Notch1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清微RNA-137(miR-137)、缺口受体1(Notch1)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4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T2DM组,根据是否并发DR分为DR组45例和非DR组102例,根据DR分期分为增生期组15例和非增生期组30例,另选取我院同期5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T2DM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miR-137、Notch1 mRNA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R患者血清miR-137与Notch1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T2DM患者并发DR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37、Notch1 mRNA表达对T2DM患者并发DR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血清miR-137表达升高,Notch1 mRNA表达降低(P<0.05)。与非DR组比较,DR组血清miR-137表达升高,Notch1 mRNA表达降低(P<0.05)。DR患者血清miR-137与Notc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780,P<0.001)。与非增生期组比较,增生期组血清miR-137表达升高,Notch1 mRNA表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病程延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miR-137≥1.47为T2DM患者并发DR的独立危险因素,Notch1 mRNA≥0.98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1.181(1.059~1.318)、1.613(1.170~2.224)、3.550(0.734~0.958)、0.188(0.071~0.498)]。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37、Notch1 mRNA表达联合预测T2DM患者并发DR的曲线下面积>miR-137、Notch1 mRNA单独预测(P<0.05)。结论T2DM患者血清miR-137高表达和Notch1低表达与DR密切相关,可能成为DR辅助预测指标。
- 杨娜张月玲付燕温晓英
- 关键词:视网膜病变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 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结果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64、59.518,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2,P<0.05 )。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 46.5 )、(240.6±48.3)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24.341,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
- 付燕杨娜李丽英温晓英顾朝辉张月玲
-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黄斑水肿脉络膜厚度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继发出血的因素
- 2023年
-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术后继发出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13例D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配对,比较配对前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匹配后DR术后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匹配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DR分期Ⅵ期、术前激光治疗次数>1次、术中剥除视网膜增殖膜占比及糖尿病病程、术前视网膜灌注压、术中收缩压(SBP)、术前空腹血糖(FBG)、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高于未出血组(P<0.05),出血组硅油玻璃体腔填充物、术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占比低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匹配后糖尿病病程长以及术前视网膜灌注压、术中SBP、术前FBG、术前HbA1c升高、术中剥除视网膜增殖膜均是影响DR患者术后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硅油玻璃体填充物、术前抗VEGF治疗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发现,糖尿病病程长、术前抗VEGF治疗、硅油玻璃体填充物、术中剥除视网膜增殖膜以及术前视网膜灌注压、术前FBG、术前HbA1c、术中SBP升高均是DR患者术后继发出血的影响因素。
- 杨娜张月玲王丽英温晓英付燕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出血影响因素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的测量
- 2020年
-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的测量方法,评价接触 式 A 超和 IOL Master 测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的精确性。方法:回顾 性病例分析,收纳 2016-2018 年就诊于我院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 割术后成功复位者,共 34 例 34 只眼纳入研究,分别于术前应用接触式 A 超 和 IOL Master 测量眼轴长度,硅油取出术后 3 个月视网膜成功复位者分别应 用接触式 A 超和 IOL Master 复测眼轴长度,对比观察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 术前和术后眼轴长度的差异和一致性。结果:未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 离手术前经 A 超测得眼轴长度为(24.23±2.12)mm,手术后测得的眼轴长 度为(24.24±2.05)mm,手术前后眼轴长度的差值为(-0.01±0.13)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应用 IOL Master 测得眼轴长度为(24.27±2.11) mm,手术后测得的眼轴长度为(24.24±2.1)mm,手术前后眼轴长度的差 值为(0.03±0.1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用 A 超测得手术前和手术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4.42±1.9)mm 和(24.44±1.88) mm,手术前后眼轴长度的差值为(-0.01±0.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应用 IOL Master 测得手术前和手术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3.87±1.93)mm 和 (24.49±1.88)mm,手术前后眼轴长度的差值为(-0.62±0.41)mm,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两种测量方法采用 Bland-Altaman 分析,未累 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 A 超和 IOL Master 测得术前与术后的眼轴长 度均有良好的一致性。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 A 超测得眼轴长度 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应用 IOL Master 测得眼轴长度一致性较差,存在较大的 误差。结论:对未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接触式 A 超和 IOL Master 测量眼轴长度有高度的一致性,IOL Master 测量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 离精确性较差。
- 付燕顾朝辉杨娜马伟娜张月玲温晓英
-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IOL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