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玮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 2023年
- 甲状腺功能与肾脏密切相关,甲状腺激素直接影响肾脏发育、血流动力学,从而影响肾功能[1-2]。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引起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国内外已有一些个案报道,但远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笔者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7例严重甲减导致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漏诊。
- 朱虹牟利军徐燕琳黄莉吴玮郑彬刘娟君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个案报道甲状腺功能减退误诊漏诊肾脏发育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iR-148b-3p、miR-21、miR-135b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 2022年
- 糖尿病肾病(D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相关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临床中对DN患者早期进行干预能有效逆转其微量蛋白尿、持续性血压升高和进行性肾功能损伤等病理进程,改善患者预后,但若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会导致患者进入ESRD,出现慢性肾脏衰竭,甚至死亡。据统计,ESRD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0%。由此可见,寻找有效的监测指标以更好的帮助临床进行DN的早期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黄莉吴玮郑彬
- 关键词: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病理损伤
- 腹腔镜法置管与手术切开法置管对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法与手术切开法置管对尿毒症腹膜透析(PD)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行P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98例,按置管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B组60例,A组采用腹腔镜法置管,B组采用手术切开法置管。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导管并发症、微炎症状态、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35.00±3.14)min]较B组[(50.00±5.17)min]短,手术费用[(5800.0±318.9)元]较B组[(3400.0±297.4)元]高,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2.33±0.31)分]较B组[(3.25±0.49)分]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40、9.317、10.328、36.578,均P<0.05)。A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4/38),B组为28.33%(1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5)。两组置管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置管后hs-CRP、IL-6、TNF-α分别为(12.52±3.75)mg/L、(12.02±3.76)ng/L、(15.92±5.72)ng/L,均高于A组的(9.63±2.36)mg/L、(9.11±3.54)ng/L、(13.41±5.61)ng/L(t=4.244、4.081、4.510,均P<0.05)。随访2个月,A组透析管技术生存率为89.47%(34/38),B组为71.67%(43/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2,P<0.05)。结论腹腔镜法置管在尿毒症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具有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患者微炎症状态轻,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高。
- 吴玮朱虹陈佳兮刘光军
- 关键词:尿毒症导管插入术
- 慢性肾衰竭行腹膜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学分析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了解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相关因素及感染病原学特点,为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对导管感染患者采集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结果 135例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感染,感染患者共培养病原菌140株,革兰阳性菌99株(70.71%),革兰阴性菌36株(25.71%),真菌5株(3.57%)。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利奈唑胺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其中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高龄(≥60岁)、透析时间长(>2年)、BMI≤20kg/m^2、文化程度较低、高血压、糖尿病为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较高,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 徐燕琳朱虹吴玮黄莉郑彬
-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导管感染病原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