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泗阳县中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股骨粗隆间骨折侧钢板类内固定112例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邢宗良陈杰徐雷军王昌
-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 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行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后前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与椎体水平位移距离、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获随访12~4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与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均较术前减少(P<0.01),观察组术后Cobb角与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6.0%vs.76.0%)(χ~2=4.15,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32.0%)(χ~2=4.50,P<0.05)。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能促进颈椎解剖结构早期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邢宗良龚维成陈杰王昌
- 关键词:骨折脱位下颈椎脊髓损伤前路减压内固定
- 术前用桃仁四物汤加减治疗骨折患者的消肿止痛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术前用桃仁四物汤加减治疗骨折患者的消肿止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骨折后出现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桃仁四物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28/30)高于对照(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7.8±1.2)分,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7.3±4.7)分,由此可知,观察组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对骨折后出现肢体肿胀患者采用桃仁四物汤加减治疗,能够提高消肿止痛的效果,同时缩短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 王召建陈杰陆阳李辉
- 关键词:术前骨折消肿止痛
- 股骨粗隆间骨折侧钢板类内固定112例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07年
-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有报道粗隆间骨折的死亡率非手术治疗比手术治疗高4.5倍,从这个意义上考虑,粗隆间骨折在无严重的心脑疾病的情况下,均应积极手术治疗。粗隆闻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本院自1995~2006年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12例,现报道如下。
- 邢宗良陈杰徐雷军王昌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 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 2022年
- 目的分析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将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总共24例,所有患者均需采取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分析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在对患者采取干预治疗后可见,治疗显效15例,占比62.5%,治疗有效7例,占比29.6%,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其中2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VAS更小,生活能力ADL评分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掌倾角度、尺偏角度以及桡骨长度明显上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徐家斌陈杰刘红宇
- 关键词:加压钢板内固定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
- 颈椎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 2020年
- 分析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颈椎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颈椎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时段疼痛程度和颈椎状况。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曲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生理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应用价值明显。
- 陈杰权磊徐家斌邱雨龚维成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