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初明 作品数:41 被引量:46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北京航天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北京市科委基金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早期康复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组织保护治疗及物理治疗(电蜡疗+气压式循环驱动治疗仪),治疗组患者另外每天接受以抗痉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临床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综合康复治疗6个月,治疗组MAS、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肌痉挛,而且较为持久的功能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上肢的功能。 李慧英 蒋初明 闫建新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上肢肌痉挛 康复 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1 2021年 继续教育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到来的必然要求。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目前已经成为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综合医院开展CME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和支持CME管理工作;丰富CME内容和形式,提高继教管理水平;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和远程医学教育;发展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等方法,推进继续教育管理,切实把CME落到实处,更好地为医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而保障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赵颖 徐丽 蒋初明 王丽华关键词:医学继续教育 教育管理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1例报告及相关文献资料复习 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报告1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病例,复习相关资料,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通过对病例的回顾,分析其发病机制,总结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多种临床表现。结果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误诊。结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少见,遇到反复波动性发热,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要详细询问牧区居住史以及牛羊制品食用史,并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病原学检查,以排除或确诊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王海鹏 李冬华 蒋初明关键词:布氏杆菌病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巩忠 郑典刚 李东华 蒋初明 王英鹏 刘胜达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白脉软膏缓解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观察白脉软膏缓解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80例)或空白对照组(4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白脉软膏治疗。结果治疗2周时,两组肌张力的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两组肌张力的变化比较,试验组可以明显降低肌张力(P<0.05)。分期比较则急性期实验组肌张力明显下降(P<0.05),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NIH评分及残疾评分的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脉软膏治疗脑梗死患者肌张力增高有效,尤以预防急性期的肌张力增高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巩忠 刘胜达 蒋初明 李东华关键词:脑梗死 肌张力增高 32例丘脑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007年 刘胜达 刘洁 王海鹏 蒋初明关键词:丘脑 脑出血 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疾病 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李郁芳 蒋初明 李冬华 叶容珍 李宇东 李 张静 缪中荣 陈学明关键词:锁骨下动脉 血管内支架 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009年 本研究对253例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就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发生率、发生时间、预后及与年龄、病变部位的关系结合文献进行初步探讨。 巩忠 李东华 蒋初明 谢翠鹏 刘胜达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患者 上消化道出血 住院治疗 病变部位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共检出25个狭窄病变,其中22个位于椎动脉起始段(左侧13个,右侧9个),1个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个位于基底动脉。共成功植入26枚球囊支架,金属裸支架15枚,药物洗脱支架11枚;基底动脉植入2枚,椎动脉植入24枚。其中1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辅助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结果23例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40%(50%~95%)降至6.30%(0~15%)。20例患者平均持续随访21个月,17例(85%)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5%)部分缓解;2例复发患者中1例再次血管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血管开通良好,1例拒绝接受再次治疗。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药物洗脱支架对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优于金属裸支架,若手术后积极辅以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 李郁芳 蒋初明 李冬华 叶容臻 李宇东 李燕 张静 缪中荣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白质疏松症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与多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筛查出LA患者188例,非LA 142例。入院后采集病史,测量血压,化验血糖、血脂,行心电图、心脏彩超、颈部血管超声、睡眠呼吸监测等检查,通过头颅MRI检查,分析脑白质损害程度,并进行分级。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白质病变及程度与年龄、性别、吸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因素呈正相关,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阻止疾病进展。 王海鹏 王春雨 蒋初明 谢翠朋 李冬华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头颅MRI检查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颈部血管超声 睡眠呼吸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