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进展
- 2015年
-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新的药物有四代唑类、聚六甲基双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新药物剂型有凝胶缓释剂、克霉唑-β-环糊精等,新的手术方式有角膜胶原交联术、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等.
- 刘欣曾庆延
- 关键词:眼感染
- 不同真菌菌属所致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差异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真菌菌属所致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我院真菌培养阳性的角膜炎患者共96例(96眼),其中,镰刀菌43例,曲霉菌31例,链格孢霉17例,念珠菌5例,分别记录患者植物性外伤史、病程、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转归。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有植物性外伤史者34例(35.4%),其中镰刀菌感染患者中25.6%有植物性外伤史,曲霉菌35.5%,链格孢霉64.7%,念珠菌20.0%,不同菌属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4,P=0.033)。组间比较镰刀菌与链格孢霉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1,P=0.005)。患者病程按照菌属从短到长依次为:念珠菌(5.40±3.36)d、镰刀菌(16.79±13.98)d、曲霉菌(19.35±13.16)d、链格孢霉(27.59±20.68)d,不同菌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7,P=0.002),组间比较念珠菌病程与其他菌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镰刀菌感染以单纯药物治疗与角膜板层切除术治疗为主,药物治愈率为78.6%;曲霉菌感染以角膜板层切除术和角膜移植术治疗为主,药物治愈率62.5%;链格孢霉和念珠菌感染主要以单纯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愈率分别为90.0%、100.0%。结论链格孢霉感染多由植物性外伤引起,临床体征轻,药物治疗效果好;念珠菌感染发展快,药物治疗效果好;镰刀菌与曲霉菌感染临床体征重,镰刀菌常需尽早行角膜板层切除术,曲霉菌常需行角膜移植术治疗。
- 刘欣吴尚操戎佳燕秦姣金晓丽曾庆延
-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转归
- 玻璃酸钠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创伤修复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评价0.3%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创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原发翼状胬肉60例(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眼。由同一医生以相同方式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白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术后两组均给与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组加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4次/d,共1个月。术后不同时间点行眼部症状评分、角膜上皮修复评估、角膜知觉、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非侵入式泪河高度及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检查。结果症状评分:术后2、3、7d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角膜上皮修复:治疗组术后1、2、3d角膜上皮面修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d角膜上皮完全修复的眼数比较,治疗组17眼(56.67%),对照组9眼(30.00%)(P=0.037)。术后14、28d治疗组泪河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14、28d治疗组泪膜破裂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角膜知觉: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检查:治疗组7d胬肉切除区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无水肿,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该区角膜上皮细胞部分肿胀,并见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00)。结论0.3%玻璃酸钠滴眼液可加速胬肉术后早期角膜上皮修复,改善上皮细胞规整性,显著减轻围手术期不适症状,持续使用可增加泪河高度。
- 谌丹戎佳燕刘欣郝扬明维曾庆延
-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玻璃酸钠滴眼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