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宁

作品数:18 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5篇水分
  • 5篇胁迫
  • 4篇水分胁迫
  • 4篇土壤
  • 4篇棉花
  • 3篇气象
  • 3篇物候期
  • 3篇干旱
  • 3篇DSSAT
  • 2篇玉米
  • 2篇生长发育
  • 2篇生物量
  • 2篇生物炭
  • 2篇生育
  • 2篇腾发量
  • 2篇甜菜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机构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山西能源学院

作者

  • 18篇姚宁
  • 10篇冯浩
  • 8篇何建强
  • 8篇李毅
  • 5篇吴淑芳
  • 5篇宋利兵
  • 4篇刘健
  • 3篇白江平
  • 3篇张体彬
  • 3篇周元刚
  • 2篇樊向阳
  • 2篇杨晓娟
  • 2篇宋小燕
  • 1篇孙林
  • 1篇彭艳
  • 1篇张东彦
  • 1篇刘洪光
  • 1篇曹红霞
  • 1篇姚宁
  • 1篇沈新春

传媒

  • 5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陕西气象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背景下山西省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5
2024年
干旱频发对生态资源、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揭示山西省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71—2020年山西省24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象资料,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方法检验各气象因子的年变化趋势,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分析单个气象因子变化情况下ET0的变化特征和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比较各时间尺度(月、季、年尺度)不同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山西省干旱灾害监测能力。结果表明:ET0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象因子对ET0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2 m处风速、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ET0呈波动下降趋势。SPEI能够在多时间尺度上有效反映山西省干旱状况,是该地区干旱监测的有效工具。在月、季、年尺度下,比较3个干旱指数,Pa检测效果较差,SPI和SPEI在某些地理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而言,SPEI在多数地区检测干旱的性能更好;SPEI-1尺度下,各干旱等级发生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轻旱(14.8%)、中旱(10.6%)、重旱(5.6%)、特旱(1.9%),3月干旱发生率最高(34%),12月发生率最低(31.8%),吕梁市、晋中市、大同市干旱情况较为严重;SPEI-3尺度下,季节发生干旱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33.5%)、夏季(32.5%)、春季(31.9%)、冬季(31.4%),大同市、长治市特旱发生频率最高,旱情最为严重,忻州市轻旱频率、朔州市中旱频率、吕梁市重旱频率最高;SPEI-12尺度下,轻、中、重、特旱频率分别为14.8%、10.5%、5.4%、2.3%,SPEI-12相较SPEI-1和SPEI-3识别重旱、特旱的站点更多,并基于游程理论得出,山西省南部干旱频次更多,东部干旱历时更长、干旱严重程度更大,干旱峰值主要出现在山西省南北部,由于年均降水呈波动性下降,年均气温整体上升,山西省的气候趋于暖干化,南北部旱情将有所加重,中部地区旱情�
姚宁蒋昆昊谢文馨张东彦杨晓娟于强
关键词:干旱指数干旱特征参考作物腾发量
土壤干旱遥感监测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近年来土壤干旱的研究已经基于有限站点实测数据扩展到了大尺度多源遥感监测。本文在介绍了陆面过程参数的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概括了土壤水分的多时空动态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多种土壤干旱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情况,评述了土壤干旱遥感监测方面的国内外进展,对今后土壤干旱的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不同土壤干旱监测指标的适用性与地面水文、土壤、大气和植被情况高度关联,土壤干旱指标的选择需严谨且适宜地区情况。今后不同深度、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的土壤干旱遥感监测研究还需更细致的工作。
李毅李毅赵会超姚宁姚宁樊向阳
关键词:土壤干旱遥感监测干旱指标
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以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为例
2024年
参考作物腾发量(ET0)是制定灌溉制度的基本参数,更是干旱评价的必要变量。为全面探究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ET0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成因,基于该地区1961~2020年246个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和部分大气环流指数,采用Penman-Monteith法计算ET0,结合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滑动t和累积距平突变检验探究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ET0,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ET0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T_(mean)、T_(min)、T_(max)呈上升趋势(0.028、0.029、0.019℃/a),n、us、RH_(mean)波动下降(-0.018 h/a、-0.005 m/(s·a)、-0.052%/a),突变点依次是1996、1997、1996、1980、1988、1981、1988和2002年。ET0整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45 mm/a,夏季ET0极显著减少会导致年ET0下降,年、季尺度下ET0的空间分布较复杂。ET0与NAHAI、NANRP、APVA、NAPVA、PPVI、AEPVI和AO、AAO、NAO、EM、TSN、SO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5、-0.07~0.09。ET0的下降趋势在时空上均有体现,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且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指数PPVI是影响ET0变化的最相关因素,结论对该地区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邓安妮俞佳固杨晓娟魏英楠刘航铖姚宁
关键词:参考作物腾发量突变检验气象要素
冬小麦物候期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与模拟被引量:15
2016年
作物模型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物候期模拟是作物模型正确模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基础。作物模型模拟物候发育的常用算法一般是基于积温的计算,同时也考虑光周期和春化作用的影响,但是水分胁迫对物候发育的次级影响却较少被考虑在内。该研究以连续2季(2013-2014和2014-2015)的遮雨棚下土柱试验和连续3季(2012-2013、2013-2014和2014-2015)的遮雨棚下大田试验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冬小麦物候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理论假设,并以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为水分胁迫指标校正冬小麦物候期水分胁迫响应函数。该研究以2014-2015生长季土柱试验各处理试验数据来建立冬小麦物候期水分胁迫响应函数,确定发育加速点A、发育减速点D和发育停止点S所对应的相对有效含水率值分别为0.30、0.10和0。结果发现拔节期和开花期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8和1.7 d,绝对相对误差(absolute relative error,ARE)分别低于0.68%和2.09%。然后用2013-2014生长季土柱试验各处理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拔节期和开花期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约为0.9和1.1 d,ARE分别在1.37%和1.68%以下。最后再用3年独立大田试验数据对上述修正后的冬小麦物候期算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约为2.4和2.0 d,ARE分别低于4.21%和2.67%;与DSSAT-CERES-Whe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修正算法能反映出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物候期造成的差异(有提前也有推迟),而DSSAT-CERES-Wheat模型无法体现这种差异,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约为4.0和5.5 d,误差最大分别为8和6 d。这表明校正后的冬小麦物候期算法模拟精度得到了较大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和量化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物候期�
刘健姚宁吝海霞周元刚吴淑芳冯浩张体彬白江平何建强
关键词:土壤水分冬小麦物候期水分胁迫积温
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7
2015年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2012—2013和2013—2014两个生长季在遮雨棚人工控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分段受旱条件下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物候期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试验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5个主要生长阶段,每相邻两个生长阶段连续受旱,形成4个不同的受旱时段水平(D1—D4),根据小麦生育期的需水量,设置灌水定额分别为40和80 mm两个水平(I1和I2),共形成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在遮雨棚内采用裂区试验布置,此外在旁边设置1个各生育期全灌水的对照处理。【结果】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进行连续水分胁迫时,明显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时冬小麦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都最小,但是拔节后受旱对小麦植株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拔节期后冬小麦株高和叶面指数的平均生长速率均为拔节前的10倍;拔节期前各处理小麦的生物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拔节后各处理差异明显,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处理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各处理,并且后期复水也不能弥补生物量的严重损失;干旱胁迫能缩短冬小麦的生育期,在同一灌溉水平下,受旱阶段D1、D2、D3、D4的抽穗期和开花期比对照处理延迟1-3 d,且受旱时期越早、胁迫程度越大,则生育期越提前,成熟期最多可提前5 d;相同灌溉水平下,若抽穗和灌浆期受旱(即越冬、返青、拔节期灌水)可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但千粒重较低;而抽穗和灌浆期灌水,可以提高冬小麦千粒重,但穗数和穗粒数较低;在I1和I2水平下,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处理的产量最低,仅为对照处理产量的42%左右,但I1水平下拔节期和抽穗期受旱的处理产量最高,约为对照处理的63%,I2水平下返青期和拔节
姚宁宋利兵刘健冯浩吴淑芳何建强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胁迫物候期生物量
Aquacrop模型在北疆棉花生育期灌溉洗盐制度优化中的适用性被引量:5
2023年
为明确Aquacrop模型在北疆棉田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方式下生长和生产模拟的适用性,并探究棉田生育期最优灌溉洗盐制度,该研究以2020和2021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正和验证,并用校正好的模型揭示3种灌溉水平(100%ETc、80%ETc、60%ETc,其中ETc为作物需水量)、3种淋洗总定额(0、120和240 mm)、3种灌水频率(5、7和10 d/次)和3种降水年型(湿润年、平水年、干旱年)对棉花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所有处理的冠层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不大于20.998%,一致性指数d≥0.967,决定系数R^(2)≥0.914,产量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NRMSE、d和R^(2)分别为0.389 t/hm^(2)、6.797%、0.836和0.754,模型整体模拟效果良好。基于58 a气象数据的模型模拟表明:灌溉水平、淋洗定额、降水年型对棉花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显著,灌水频率的影响不显著;在平均土壤含盐量范围为12~18 g/kg的植棉区域,综合考虑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及实际生产情况,湿润年推荐80%ETc+120 mm的灌溉淋洗总定额,平水年和干旱年推荐100%ETc+120 mm的灌溉淋洗总定额;推荐延长灌水频率至10 d/次以减少灌水次数,节约成本。研究可以为Aquacrop模型在棉田中的应用积累经验,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宋喜山曹红霞何子建丁邦新姚宁
关键词:棉花盐分洗盐滴灌北疆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4年
【目的】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探究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方法】基于黄土高原71个站点获取1961-2020年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风速等气象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Mann-Kendall检验、游程理论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1961-2020年干湿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1961-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变暖趋势,而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从时间变化来看,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ET_(0)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西北部降水量增加,ET_(0)降低,有变“湿”趋势,而东北部降水量和ET_(0)都呈降低趋势,其干湿变化仍需讨论;从干湿演变规律来看,SPEI在1999年之前呈减小趋势,之后呈增大趋势,东南部干旱频率高,干旱历时、干旱严重度、干旱峰值低,极端干旱事件少有发生,西北部情况则与东南部相反;从干湿演变的成因来看,温度增加、降水量增大、ET_(0)减小属于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的主要成因,黄土高原整体区域的温度与SPEI相关性较大,降水量和ET_(0)对黄土高原的干湿演变有较大影响,且ET_(0)对黄土高原干湿演变规律的影响强于降水量;此外,环流指数与SPEI的线性相关较弱,表明其对黄土高原的干湿演变影响较小,黄土高原干湿变化与中纬度西风带强弱和太阳黑子活动程度有较弱的相关性。【结论】综上可知,黄土高原从1960年开始呈暖干化趋势,1999年后呈暖湿化趋势。
郝睿超王淇葆王辰董冰雪玛尔比亚古丽·斯拉依张天旭姚宁
关键词:干湿变化黄土高原
基于GLUE和PEST的CERES-Maize模型调参与验证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作物模型已逐渐成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优化农田水肥管理和实施节水灌溉的有力决策支持工具。为了探讨CERES—Maize模型模拟不同生育期受旱情况下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土壤水分状况的模拟精度,进行了2013和2014年连续两季夏玉米田间分段受旱试验。试验将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苗期、拔节、抽雄和灌浆4个主要生长阶段,采用单个生育期受旱其他生育期灌水的方式,形成4个不同的受旱时段水平(Dl~D4),又根据夏玉米多年生育期降雨量,设置了70和110mm两个灌水水平(11和12),共形成8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遮雨棚内按照裂区试验布设,此外设置1个各生育期均灌水110mm的对照处理(CK)。利用两年试验数据,采用DSSAT—GLUE和PEST两种不同的模型参数估计工具,对CERES—Maize模型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并对该模型的模拟精度和可靠性进行验证,此外还使用交叉验证法对CERES—Maize模型的整体模拟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GLUE和PEST两种调参工具所得的模型参数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但PEST调参工具耗时较少,效率较高;CERES-Maize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充分灌水条件下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土壤水分变化,绝对相对误差(AR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均在6%一8%之间;但是现有CERES—Maize模型无法模拟由于不同生育期受旱造成的夏玉米物候期的差异。此外,交叉验证结果发现夏玉米生长前期(特别是拔节期)受旱处理的数据参与模型校正时,模型的总体平均模拟误差较大,精度较低。CERES-Maize模型模拟前期受旱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时结果不够准确,这可能是由于该模型低估了早期水分胁迫条件下的LAI值,进而使得ET模拟不准确所造成的。总之,CERES-Maize模型对生育期前期(特别是拔节期)受早条件下夏玉米生�
宋利兵陈上姚宁冯浩张体彬何建强
关键词:夏玉米GLUEPESTDSSAT
不同生育阶段受旱对旱区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2013和2014年在陕西杨凌进行田间控水试验,试验设置两个灌溉水平,每个灌溉水平下设置4种受旱处理,以全生育期均灌水为对照,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受旱条件下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特征以及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水水平与受旱时段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拔节前受旱会使最终产量偏低,且低灌水处理产量低于高灌水处理;在抽雄期受旱会明显减少穗粒数,但在同一灌水水平下产量最高;灌浆期受旱不仅明显减小了百粒重导致减产,而且蒸散量偏大,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因此,灌水水平较低时,应尽量避免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和拔节)受旱;灌水水平较高时,可选择在苗期适度亏水,并避免灌浆期受旱。
宋利兵姚宁冯浩白江平吴淑芳何建强
关键词:夏玉米水分胁迫生育阶段
冬小麦叶片形状系数的变异性被引量:2
2017年
研究了2014-10—2015-06生长季内6个不同熟性冬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内叶片形状系数的变化规律,将小麦生育期划分为出苗、返青、拔节、抽穗、开花、成熟等6个不同生长阶段,依次采样计算各个阶段的α均值,同时考虑α值在单个植株不同叶片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冬小麦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α值总体在0.59到0.71之间,随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自苗期到开花期波动增大,开花后缓慢下降;在单个植株之内,α值变异性较大,开花期最为稳定,开花后变异性增加;不同熟性冬小麦品种之间,α值在拔节、抽穗和开花期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出苗、返青和成熟期,差异不显著。因此,建议最好在不同的作物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叶片性状系数,以提高叶面积模拟和预测精度。对全生育期3种熟性6个冬小麦品种的1 485个叶片的面积和长宽乘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总体的冬小麦叶片形状系数值约为0.66。以叶面积模型LA=0.66×L×W来估算冬小麦叶片面积,其总体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约为4.40%,绝对相对误差(absolute relative error,ARE)约为13.05%,在5种不同叶面积估算模型中精度最高,因此推荐该模型用于估算田间小麦叶片面积。
周元刚姚宁姚宁姚宁冯浩白江平
关键词:冬小麦叶面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