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 作品数:10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
- 2007年
-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一般具有定位、导向和内省三种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八荣八耻"溯源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经典表述,承继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种道德命令式的表述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烈的社会诉求和舆论号召。
- 李健
-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 论网络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被引量:2
- 2012年
- 在当代社会,网络化政治参与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但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它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提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加速公民政治社会化进程,而且也可能因为无序、非理性的参与导致网络舆论失范、降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功效,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及其基础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关注并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 房正宏李健
-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
- 网络时代的伦理困扰与道德调控被引量:3
- 2004年
-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既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困扰。为化解这些问题 ,必须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
- 李健
- 关键词:网络时代道德调控
- 试论因特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2002年
- 因特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 李健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INTERNET意识形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传统文化
- 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几点思考
- 2005年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当代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高校马克思理论灌输的哲学依据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心理学依据为道德强化理论;社会学依据为个体社会化理论。
- 李健
- 关键词:高校小康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
- e时代与高校教育对策被引量:1
- 2002年
- e,被极度扩张了原有的电子内涵,成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形象称谓.e时代是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平台是Internet.它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类间信息的瞬时传播、即时反馈、实时交流,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造成了革命性影响,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适应时代变化,高等教育必须作出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调整.
- 李健
- 关键词:教育对策教学E时代高校
- “五个重心”: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 2005年
-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手段现代化、对象个性化、传播立体化、影响全球化、工作协同化等新机遇,也带来了意识形态渗透、网络霸权、文化侵略、网络犯罪、网络垃圾和网络依赖等新挑战。因此,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当前,高校应从“五个重心”入手,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以校园网建设为重心,优化网络环境;以弘扬先进文化为重心,抵御“文化侵略”;以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人员为重心,加强队伍建设;以健全政策法规为重心,强化网络监管;以网上网下联动教育为重心,提高综合素质。
- 李健
-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
- 1998年
-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由此可见,大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是事关全局、事关担当跨世纪重性、事关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战略任务。本文试图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内外部原因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 李健
- 关键词:年轻干部领导者监督管理客观环境思想政治素质干部成长
- 思想道德建设与新的历史性目标——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体会
- 2003年
- 先进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思想道德建设则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实现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注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便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上政治上的保证。高等教育更应当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这一规律性,为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新的历史性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 李健
-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
- 先秦两汉感物美学的发展被引量:3
- 2004年
- "感物"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它是一切艺术的产生之源。这一理论的形成基于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感"是感应,它是一种自然和自由的感发现象,是一种瞬间的直觉体验。《乐记》最早明确提出感物,其本原意义是人心与自然万物的感应。这种感应是交互的、双向的,物感人,人亦感物。先秦的感物美学,无论是感应自然风物还是感应社会人事,都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两汉的感物美学受元气自然论和神学自然观的影响,强化了先秦以来的自然、自由的感应特质,其内在理论精华仍是天人合一,或者说它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派生。先秦两汉的感物主流是感事、感时,注重言志、教化。那时,自然风物并没有独立,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但是,它在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发展中意义也是重大的,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 李健
- 关键词:先秦两汉感物美学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