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楠
-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胃蛋白酶原对早期胃癌检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5年
- 2010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报道,胃癌病死例数占同期恶性肿瘤病死总例数的14.71%[1]。自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会提出早期胃癌概念后,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故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重要途径。我国至今尚无全国性的筛查胃癌前期病变的生物学指标,胃癌的早期发现率不高,一旦确定已是晚期。近年来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热点,
- 吴冠楠姚学权刘福坤
- 关键词:胃癌胃蛋白酶原早期筛查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防治术后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疗效观察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防治术后患者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奥沙利铂联合紫杉醇化疗方案的89例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5例未予预防性治疗;治疗组44例化疗前3天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口服,至本周期化疗完成。所有患者均以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结果:两组患者急性周围神经毒性总发生率分别为:25.0%,44.6%(P〈0.05);慢性周围神经毒性总发生率分别为56.8%、77.8%(P〈0.05),Ⅲ~Ⅳ级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及临床疗效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能有效改善患者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降低化疗对患者的毒副反应,疗效优势明显。
- 吴冠楠姚学权吴晓宇刘福坤
- 关键词:术后化疗周围神经毒性
- 胃癌术后吻合口瘘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胃癌术后患者327例,收集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方式、吻合器口径、手术时间、肿瘤分期、术中出血量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及其与上述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本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3例(4%)。术前白蛋白<34 g/L、手术时间≥4 h、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是胃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影响因素。
- 吴冠楠顾俊杰姚学权吴晓宇刘福坤
- 关键词:吻合口瘘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
- 术前放化疗对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术前化疗对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近期疗效及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目的:从超微结构观察不同术前静脉化疗方案对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化疗前后细胞器的...
- 吴冠楠
- 关键词:术前化疗术前放疗
- 不同干预措施对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病例Ⅰ期手术近期疗效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对比术中结肠灌洗术、置入金属内支架后Ⅰ期切除吻合术与单纯Ⅰ期切除吻合术对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病例共8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术中结肠灌洗联合Ⅰ期切除吻合术的患者共31例(灌洗组),置入金属内支架后Ⅰ期切除吻合的患者28例(支架组),行单纯Ⅰ期切除吻合术的患者共30例(对照组)。灌洗组患者术中行结肠灌洗,对照组直接行切除吻合术,支架组患者术前放置金属支架,解除梗阻7~10 d后手术,观察患者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89例患者均接受Ⅰ期手术切除及吻合,灌洗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支架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灌洗组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重度营养不良死亡;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出血、腹腔脓肿等单个类型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支架组总的手术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金属支架置入后Ⅰ期切除吻合可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肠灌洗术联合Ⅰ期切除吻合术与单纯Ⅰ期切除吻合术相比不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并且延长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恢复时间,临床应用推广值得商榷。
- 杨志刚田君姚学权陈彻姚斌吴冠楠陈光成刘福坤
-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结肠灌洗吻合口瘘金属支架
- SATB1在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蛋白质-1(SATB1)在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经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80例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组织中SATB1蛋白表达。结果: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组织中SATB1的阳性表达共30例,阳性表达率为37.5%;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18例,阳性表达率为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淋巴结转移(χ~2=5.150,P<0.05)及肿瘤浸润深度(χ~2=4.364,P<0.05)是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ATB1蛋白在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表达强于正常黏膜组织。SATB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性,可作为评估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进展的一种指标。
- 吴冠楠刘家云姚学权陈彻吴晓宇刘福坤王志勇姜超
- 关键词: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