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元

作品数:14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6篇动脉瘤
  • 5篇腔内
  • 4篇手术
  • 4篇腔内修复
  • 3篇颈动脉
  • 2篇血管
  • 2篇症状
  • 2篇症状性
  • 2篇肾下型腹主动...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术后
  • 2篇切口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瘤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外周
  • 2篇外周动脉
  • 2篇急性

机构

  • 14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4篇贺元
  • 13篇曲乐丰
  • 12篇职康康
  • 9篇吴永发
  • 9篇柏骏
  • 9篇邹思力
  • 9篇吴鉴今
  • 8篇王亮
  • 6篇金杰
  • 5篇黄通
  • 3篇金杰
  • 3篇廖明芳
  • 2篇王亮
  • 1篇冯家烜
  • 1篇柯淑君
  • 1篇柏俊
  • 1篇杨俊林
  • 1篇杨俊林
  • 1篇赵晟

传媒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6篇2016
  • 8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尾部近脾门处前肠囊肿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女,38岁,体检超声发现腹腔近脾区囊性占位5个月,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未予明确诊治。
王昊邈职康康贺元李云园曲乐丰
关键词:胰尾部囊肿脾门囊性占位
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外周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Viabahn 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外周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例外周动脉TPA患者,病变位于颈总动脉4例,椎动脉1例,锁骨下动脉1例,股浅动脉2例。依据急性和慢性TPA分类及不同原则处置,8例患者均接受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记录造影表现、植入支架尺寸及数目、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症状改善、瘤腔修复效果及内漏或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iabahn TM自膨式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提示瘤腔完全修复,载瘤动脉远端通畅,无对比剂内漏。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6~3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CTA检查提示无内漏或再狭窄发生。结论根据分类处置原则,采用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外周动脉TPA,具有操作微创简易、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安全性的优点,可作为处理外周动脉TPA的一线治疗方案。
吴鉴今曲乐丰柏骏金杰职康康邹思力吴永发王昊邈贺元王亮季相国
关键词:外周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
经腹小切口逆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慢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九例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总结经腹小切口逆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肠系膜上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symptomaticchronicsuperiormesentericartec^occlusion,SCSMA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采用经腹小切口逆行穿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行球扩支架成形术治疗9例SCSMAO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切口长度、穿刺位置、穿刺成功率、有无动脉夹层发生、支架类型及尺寸、出血量、造影剂量和手术时间等。随访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再狭窄发生。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切口平均长度(5.8±0.6)cm.穿刺成功率100%,动脉夹层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均成功置人球扩支架(BostonScientific,ExpressLD^TM):1例为7mm×19mm、7例为8mm×37toni、1例为9mm×37mm,术后造影通畅率均〉85%。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9)个月,全组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食欲改善,术后6个月体重平均增加(4.9±1.2)kg,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1例(11.1%),无支架断裂发生。结论采用经腹小切口逆行支架成形术治疗SCSMAO,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的安全性,为SCSMAO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吴鉴今曲乐丰职康康柏骏吴永发金杰邹思力贺元王昊邈王亮季相国
关键词:肠系膜血管闭塞血管成形术
一种医用测量工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测量工具,其特征在于:由形状大小相匹配的显影层、基层和胶层组成;其中,显影层、基层和胶层由上而下设置;显影层为在能X射线下显影的材料,印刷、覆盖或压膜于基层的上表面;胶层为粘性材料,设置于基层的下...
吴鉴今曲乐丰柏骏高昊辰金杰职康康邹思力吴永发王亮贺元王昊邈季相国
文献传递
YKL-40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16年
YKL-40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炎性标记物,属于哺乳动物壳质酶家族。研究表明YKL-40在气道、心血管、神经、关节等相关炎症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炎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切入点,辅助炎性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然而,YKL-40的特异性细胞膜受体仍未发现,其在炎症反应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文中就近年来YKL-40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贺元廖明芳曲乐丰
关键词:YKL-40炎性反应信号通路
一种医用多功能手术物品存放装置
一种医用多功能手术物品存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物品存放装置主体和连杆机构组成;其中,物品存放装置主体包括磁性器械存放台和演示平台;磁性器械存放台设置于物品存放装置的最上层;演示平台通过导轨机构,可伸缩的设置于磁性器械存放...
吴鉴今曲乐丰赵晟柏骏陈弘东高昊辰金杰职康康吴永发邹思力黄通王亮贺元王昊邈季相国
文献传递
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探讨术式选择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1例症状性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中粘连情况综合分析,选择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切除(pCEA)支架取出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eCEA)支架取出术或颈动脉局段切除+人工血管间置术(CEGI)取出支架、重建血流.记录术中颈动脉转流管使用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颈动脉阻断时间等.术后随访症状改善情况、有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结果 共完成手术21例,其中pCEA支架取出术11例,eCEA支架取出术4例,CEGI 6例,所有支架均完整取出,技术成功率100%.使用颈动脉转流管14例,平均出血量(152.6±38.0)ml,平均手术时间(100.7 ±34.8)min,平均颈动脉阻断时间(29.1 ±4.6)min.术后早期并发颈部血肿1例、出现头痛、多语等大脑高灌注表现1例,3d内完全恢复.平均(13.2±4.3)个月随访,除1例术后21个月死于肺癌外,其余病例原症状改善明显,无神经损伤、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卒中、心肌梗死或超过50%的再狭窄发生.结论 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取出支架-斑块复合物、重建血流,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的安全性,为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吴鉴今曲乐丰柏骏职康康邹思力吴永发金杰王亮贺元王昊邈黄通季相国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外科手术
急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同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总结急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同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47例,并对符合标准的急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颅内动脉瘤患者7例(1.6%),男6例,女1例。颅内动脉瘤直径≥5mm的患者2例,术前一期行动脉瘤夹闭.1个月后再行二期开通颈动脉血供;颅内动脉瘤直径〈5mm的患者5例,仅开通颈动脉血供,未予处理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急性期症状均有所缓解,门诊随访6。36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均未见颅内动脉瘤增大或破裂,随访期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发生,无颅内出血发生。结论对于急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病同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需根据颈动脉病变情况、颅内动脉瘤特点,选择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王昊邈曲乐丰职康康柏骏吴永发邹思力吴鉴今贺元温兴铸杨俊林黄通王亮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脑梗死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截瘫一例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男,85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半个月”于2014年3月3日入院.既往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脑梗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80 mmHg(1 mmHg =0.133 kPa);腹平软,脐左可扪及一搏动性肿块,4cm×215;3 cm×215;2cm,无压痛;双侧股动脉搏动良好.肌酐202 μmol/L、D-二聚体5 410 μg/L.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腹主动脉分支变异,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最大直径约50 mm;双侧髂总动脉瘤,右侧最大直径约30 mm,左侧最大直径约22 mm,均累积髂内动脉开口;右侧髂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左侧髂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图1);动脉瘤段可见3对纤细腰动脉发出.颈动脉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多发不均质斑块形成.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主动脉瓣钙化伴少量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
王亮曲乐丰廖明芳金杰柏俊贺元王昊邈柯淑君职康康
关键词: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术后截瘫腔内修复双侧颈动脉髂内动脉主动脉瓣钙化
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外科、腔内及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瘤(EICA)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适应证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3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EICA进行分型,选择外科、腔内或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颈动脉阻断时间等,术后随访症状改善情况、围术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完成外科手术14例(EICA切除+颈内动脉直接吻合术4例,EICA切除+自体/人工血管间置术10例),腔内手术8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8例),复合手术1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覆膜支架-颈总动脉吻合术1例)。所有EICA成功修复,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早期并发颈部血肿1例(4.3%),接受急诊颈部血肿清除术后未留后遗症。全组患者平均随访(19.2±3.1)个月,所有的症状性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外科及复合手术患者均未见吻合口狭窄或神经损伤,腔内手术患者均未见支架移位或内漏形成,患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短暂脑缺血发作、卒中或死亡。结论根据EICA不同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的安全性。
吴鉴今曲乐丰邹思力冯家烜柏骏职康康吴永发金杰王亮贺元王昊邈黄通季相国
关键词:外科手术腔内手术复合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