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佳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恶性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蛋白
  • 1篇胸腺
  • 1篇胸腺细胞球蛋...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伊马替尼
  • 1篇伊马替尼治疗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分析
  • 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篇增殖
  • 1篇障碍性贫血
  • 1篇实体瘤
  • 1篇髓样
  • 1篇他汀
  • 1篇贫血

机构

  • 5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苏州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刘佳
  • 4篇顾伟英
  • 2篇吴炜
  • 2篇贺白
  • 2篇华晓莹
  • 2篇董伟民
  • 1篇吴浩清
  • 1篇徐婷
  • 1篇邱国强
  • 1篇王彪
  • 1篇王志林
  • 1篇张晓梅
  • 1篇江庭秀
  • 1篇胡绍燕
  • 1篇孙爱宁
  • 1篇谢晓宝
  • 1篇严峰
  • 1篇徐茵
  • 1篇张晓燕
  • 1篇林艳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患者(125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诊疗过程划分为未发生感染阶段(T1)、出现感染症状并使用抗菌药物前(T2)、抗感染治疗1周后(T3)、停用抗菌药物后(T4)4个阶段,比较CD64指数、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计数和免疫细胞水平在感染发生前后(T1 vs T2)的差异,探寻CD64指数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观察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趋势,并比较CD64指数和CRP的诊断效能;回访存活患者出院30 d内是否发生再感染,比较再感染和未再感染患者出院前(T4)各指标的复查结果,寻找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发生感染前后,CD64指数、CRP、CD14^(+)HLA-DR^(+)、CD4^(+)和淋巴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CD64指数与CD14^(+)HLA-DR^(+)之间存在负相关(r=-0.395,P<0.001),与CD3^(+)之间存在负相关(r=-0.187,P=0.047),与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230,P=0.006),与CRP之间存在正相关(r=0.313,P<0.001)。CD64指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711-0.868),敏感性为59.6%,特异性为89.2%,cut-off值为0.488;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754(95%CI:0.667-0.841),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3.0%,cut-off值为0.457;CD64指数联合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762-0.907),敏感性为74.7%,特异性为78.4%,cut-off值为0.531。发生再感染的患者与未再感染患者在出院前的复查指标中仅有CD14^(+)HLA-DR^(+)(F=8.524,P=0.004)和CD64指数(F=9.993,P=0.002)比较存在差异。CD64指数升高为患者出院后30 d内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90,95%CI:1.343-2.386,P<0.001)。结论: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具有诊断价值,其特异性高于CRP,联合使用两个指标可提高诊断敏感性。CD64指数对感染治疗结束后30 d内再感染具有预测价值。
徐茵董伟民林艳郭嫣婷刘佳徐婷顾伟英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CD64恶性血液病肺部感染
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1例SA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与观察组(n=16)。对照组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治疗。治疗后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且观察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中的IFN-γmRNA和IL-4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骨髓增生较前活跃,且观察组更为明显。结论: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应用于SAA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外周血象恢复快,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刘佳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A补肾活血
辛伐他汀对NB4细胞分化与凋亡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辛伐他汀(SV)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增殖、分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SV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0.5μmol/L处理NB4细胞,取对数生长期各组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NB4细胞分化指标CD11b和细胞凋亡指标AnnexinV/propidiumiodide的变化。结果15、10、5}xmol/LSV单独处理NB4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抑制率提高(F=7.15,P=0.000),CD11b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F=3.41,P=0.014),AnnexinV表达水平逐渐增高(F=43.38,P=0.000),其中以15Ixmol/LSV组NB4细胞变化最明显,培养72h细胞抑制率为(0.96±0.02)%,CD11b表达水平(62.41±6.37)%,AnnexinV表达水平(87.38±2.94)%。3组浓度SV联合ATRA对NB4细胞抑制率和AnnexinV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协同促进NB4细胞CD11b表达水平升高。15μmol/LSV联合ATRA处理NB4细胞培养72h,CD11b表达水平为(89.46±9.13)%,较ATRA和SV单药处理组的(71.27±7.27)%和(62.41±6.37)%明显升高(t=2.71,P=0.054;t=4.37,P=0.017),两药合用具有明显交互作用(F=4.093,P=0.025)。结论SV以剂量依赖方式体外抑制NB4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与ATRA协调诱导NB4细胞的分化,提示SV具有协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潜能。
贺白邱国强江庭秀顾伟英王志林吴浩清华晓莹吴炜董伟民刘佳
关键词:白血病辛伐他汀NB4细胞全反式维甲酸细胞增殖细胞分化
白血病与实体瘤重叠发生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伴发第二肿瘤的情况已不少见。恶性实体瘤或血液病接受放化疗后出现的白血病称为治疗相关白血病,该类白血病出现-5,-7染色体核型异常,临床预后差,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仍不乐观。
顾伟英贺白王彪胡绍燕华晓莹严峰刘佳吴炜
关键词:恶性实体瘤类白血病预后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
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4例符合条件的初诊费城染色体阳性 CML慢性期(Ph+ CML-CP)患者给予6个周期(24周)的氟马替尼400 mg/d、600 mg/d 和伊马替尼治疗,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10、12、16、20、24周进行血液学评价,给药前及给药后12、24周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评价。结果在有效性方面,治疗6个周期,氟马替尼600 mg/d 组的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4%(4/9)比14.29%(1/7),P=0.017]。治疗3个周期,氟马替尼600 mg/d 组 bcr-ablIS≤10%的患者比例高于伊马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分析也提示氟马替尼600 mg/d 较400 mg/d 更有可能使患者在早期获得分子学反应。在安全性方面,氟马替尼400 mg/d 组、氟马替尼600 mg/d 组和伊马替尼组Ⅲ~Ⅳ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马替尼组较常见皮肤毒性和胃肠道反应,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未发生心脏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水肿的发生率低于伊马替尼组。结论氟马替尼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初诊 Ph+ CML-CP 患者,600 mg/d 是一个较为合适的临床起始剂量。氟马替尼和伊马替尼在临床上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刘佳谢晓宝顾伟英张晓梅孙爱宁张晓燕
关键词:伊马替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