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慕焕东

作品数:37 被引量:167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9篇建筑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黄土
  • 7篇地裂缝
  • 4篇地裂缝带
  • 4篇地震
  • 4篇裂缝带
  • 4篇抗剪
  • 4篇抗剪强度
  • 3篇滑坡
  • 2篇岩土
  • 2篇岩土工程
  • 2篇原状
  • 2篇原状黄土
  • 2篇振动
  • 2篇振动台
  • 2篇振动台试验
  • 2篇砂质黄土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台试
  • 2篇土工
  • 2篇滑塌

机构

  • 17篇长安大学
  • 14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甘肃省地矿局...
  • 2篇学研究院
  • 2篇机械工业勘察...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铁一局集团...

作者

  • 19篇慕焕东
  • 16篇邓亚虹
  • 3篇李荣建
  • 3篇李丽
  • 2篇宋焱勋
  • 2篇张茂省
  • 2篇王鹏
  • 1篇谭成轩
  • 1篇丰成君
  • 1篇彭建兵
  • 1篇唐亚明
  • 1篇王娟娟
  • 1篇宋登艳
  • 1篇张鹏
  • 1篇薛捷
  • 1篇孟静
  • 1篇王松鹤
  • 1篇李飞霞
  • 1篇孙振峰
  • 1篇魏宝华

传媒

  • 4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地质通报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湿循环对地裂缝带黄土抗剪强度影响研究
为研究长期干湿循环作用对地裂缝带及其附近黄土强度的影响,以西安地裂缝场地典型黄土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方法(主要为直接剪切实验),研究地裂缝带黄土试样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的抗剪强度参数及其强度衰减特性,提出了...
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
关键词:黄土力学抗剪强度干湿循环地裂缝带
边坡地震系数剪切梁计算方法研究
2024年
拟静力法是评价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中地震系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深入研究拟静力法中地震系数的确定方法和取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实际意义。文章依据剪切梁理论,推导了直角梯形边坡的地震边坡响应加速度公式,同时分析了各因素对边坡响应加速度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地震系数推荐值。最终确定地震烈度分别为Ⅵ、Ⅶ、Ⅷ、Ⅸ度时,所对应的地震系数推荐值分别为0.04,0.07,0.11,0.21。研究结果能够反映边坡的动力响应特征,为地震系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王梦晨邓亚虹慕焕东慕焕东钱法桥
关键词:拟静力法
地裂缝场地地震放大效应研究
汾渭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至今,有关地裂缝分布规律、活动特性、成因机理和防治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地裂缝场地地震放大效应研究一直以来是地...
慕焕东
关键词:地震动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动力模型试验模型土配制初探被引量:5
2015年
动力模型试验已经广泛应用于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其中模型土的配制尤为重要。根据所选土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制作了不同干密度、含水率的环刀试样,通过直接剪切试验,得到了不同试样的初始剪切模量。在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初始剪切模量与试样干密度、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基于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得到了模型土配制的基本要求,结合探讨结果分析了不添加其他材料的模型土配制,得到定性的模型土配制方法,结果可为以后类似试验的模型土配制提供参考。
魏宝华邓亚虹慕焕东薛捷孙振峰
关键词:动力模型试验含水率干密度
焦家崖头北部13号滑坡变形破坏演化机制被引量:4
2018年
为进一步研究灌溉作用下滑坡变形破坏机理,评价此类滑坡的稳定性,以甘肃黑方台焦家崖头北部13号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一定水位下其变形破坏特征,进而概化滑坡变形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溉的条件下,该滑坡早期滑动主要为潜蚀-滑移型滑坡,滑动后的再次滑动为塑流-拉裂型滑坡,随着坡体滑移变形的持续和裂隙的进一步扩展,表现出"压制拉裂-剪切破坏"的滑动机理。
宋登艳张茂省慕焕东王威王娟娟
关键词:滑坡
地裂缝带Q_3黄土强度与流变长期强度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西安地区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地铁工程的陆续进行,地裂缝灾害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CU)常规三轴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试样破坏类型,建立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获得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不同应变量所对应的抗剪强度值,并分别用摩尔圆法和σ_1-σ_3应力平面法求得了抗剪强度参数。结合蠕变试验曲线,绘制了长期强度曲线,建立了长期强度方程,获得了长期强度方程参数。分析了流变瞬时强度及长期强度值与不同应变量所对应抗剪强度值的关系。
李丽李丽邓亚虹王鹏慕焕东
关键词:地裂缝带应力-应变关系
干湿循环对地裂缝带黄土抗剪强度影响研究被引量:17
2018年
为研究长期干湿循环作用对地裂缝带及其附近黄土强度的影响,以西安地裂缝场地典型黄土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方法(主要为直接剪切实验),研究地裂缝带黄土试样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的抗剪强度参数及其强度衰减特性,提出了地裂缝带黄土衰减强度的求取方法,研究表明:(1)干湿循环作用下,地裂缝带黄土抗剪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及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1次干湿循环或大于18%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参数影响明显;(2)1次干湿循环作用其强度衰减最为明显,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幅逐渐下降;(3)1次干湿循环作用下其强度随含水率衰减最为明显,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其逐渐减小,且在12%以下含水率时其强度衰减较高,大于12%含水率时强度衰减较小。
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
关键词:干湿循环地裂缝黄土抗剪强度
渭河盆地基底伸展与地裂缝成因关系探讨被引量:19
2013年
渭河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本文以渭河盆地为原型,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基底伸展作用下盆地浅表层岩土介质和多级破裂系统的应力和变形响应特征,从而揭示基底伸展变形与该区域地裂缝之间的成因关系。结果表明,盆地基底的伸展作用可以引起近地表岩土介质的拉张变形,当这种拉张作用与盆地断裂的上盘正断倾滑式伸展拉张叠加时,必然形成或加剧地表土层的张剪性破裂,从而为地裂缝的发育奠定了构造基础。
邓亚虹彭建兵李丽慕焕东
关键词:地裂缝渭河盆地有限元法
一种基于拟动力法和剩余推力法的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新方法被引量:6
2023年
由于常用的拟静力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将更合理的拟动力法与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基于拟动力法与边坡极限平衡分析中的剩余推力法,推导了考虑振动放大效应的边坡地震力求解公式及地震边坡剩余推力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借助MATLAB软件编写了计算地震边坡剩余推力和安全系数的程序,得到了一种拟动力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新方法。应用已开发的程序,通过算例分析,讨论了地震动特性、坡体材料特性、坡体几何形状、地形放大效应对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震边坡安全系数随输入地震动的初始相位呈周期性波动变化,且土体放大系数不会改变其波动周期;地震边坡安全系数随地震系数、土体放大系数、地震动波长与坡高比值的增大而减小;当不考虑振动放大效应时,λ/H等于2是拟动力安全系数由急剧减小到趋于稳定的转折点,λ/H值越小,拟动力安全系数与静力安全系数越接近,λ/H值越大,拟动力安全系数与拟静力安全系数越接近;当考虑振动放大效应时,拟动力安全系数可能小于拟静力安全系数,因此,无论从安全还是经济的角度出发,拟动力法都比现行的拟静力法更合理,应该是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首选方法。
杨楠邓亚虹慕焕东孙龙飞蒋青江钱法桥刘凡王梦晨
关键词:剩余推力法安全系数
不同缝面形态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2022年
地裂缝作为非连续地质界面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不同缝面形态地裂缝场地进行地震响应规律研究是进行地裂缝场地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础。为此以西安典型地裂缝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单缝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获得了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及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MIDAS数值软件对西安单缝型、“y”字型、正“八”型和倒“八”型地裂缝,以及苏锡常地区基岩潜山型和基岩陡崖型6种缝面形态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缝型地裂缝呈现出越靠近地裂缝峰值加速度越大,随着距地裂缝距离越来越远,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响应规律;“y”字型、正“八”型和倒“八”型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即地表峰值加速度在靠近主、次地裂缝处都有明显的增大;基岩潜山型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与西安地区正“八”型地裂缝场地相似具有“双峰”特征,随着距主、次地裂缝距离增加地表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基岩陡崖型地裂缝场地与西安地区单缝形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相似,但在地裂缝处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响应更加明显,地表峰值加速度曲线更加陡峭。
慕焕东邓亚虹纪帆宣友白逸松
关键词:地裂缝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