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
-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1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防治肛周开放性创口感染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改良技术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评估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术在防治肛周创口感染中的临床疗效,为肛周开放性创面的治疗开拓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61例急诊肛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术中探查及彻底清创缝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1例患者采取常规换药法,治疗组30例患者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吸引(VSD)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两周创口感染的主要评价指标及疗效。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在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体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创口感染率分别为6.7%和19.4%,治疗组和对照组需行人工肠造口二期手术的概率分别为3.3%和12.9%,两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可降低肛周创口感染率,同时降低行人工肠造口二期手术概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陈辉春金凯孙广正
- 关键词:肛周开放性创口
- 腹部创伤致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合并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自2007年1月-2016年1月,回顾性收集医院收治的腹部创伤导致的肝破裂患者32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2例和非感染组2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探讨腹部创伤致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的危险因素;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进行分析。结果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显著增加(45.94±13.82vs.42.59±12.82,P=0.015);糖尿病显著增加(28.57%vs.6.01%,P=0.000);多发伤显著增加(19.50%vs.8.13%,P=0.025);出血量显著增加(584.48±258.38vs.476.37±215.73ml,P=0.000);创伤指数显著增加(13.58±5.39vs.9.85±4.62,P=0.000);白细胞显著增加(12.58±3.48vs.8.14±2.87 109/L,P=0.000);C-反应蛋白显著增加(23.48±7.38vs.18.82±6.16mg/L,P=0.000);白蛋白显著降低(28.82±9.12vs.33.85±6.63g/L,P=0.000);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细胞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42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48株细菌。结论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蛋白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 宋胜江林勇张素惠金凯陈震
- 关键词:创伤肝破裂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