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高

作品数:52 被引量:303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3篇经济管理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农业
  • 8篇盆地
  • 6篇时空变化特征
  • 6篇农业碳排放
  • 6篇降水
  • 5篇脱钩
  • 4篇增产
  • 4篇气候
  • 4篇干旱
  • 4篇MANN-K...
  • 3篇汛期
  • 3篇汛期降水
  • 3篇岩石
  • 3篇岩石磁学
  • 3篇影响因素
  • 3篇蒸散
  • 3篇塔里木盆地
  • 3篇气温
  • 3篇粮食生产
  • 3篇粮食增产

机构

  • 45篇安阳师范学院
  • 12篇安阳工学院
  • 12篇兰州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乌鲁木齐市气...
  • 3篇衢州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河南大学
  • 2篇新疆气象局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沈阳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枣庄学院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兰州资源环境...
  • 1篇临沂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2篇张志高
  • 11篇蔡茂堂
  • 8篇滕晓华
  • 6篇袁征
  • 5篇方小敏
  • 5篇张宏亮
  • 5篇刘青利
  • 5篇张玉
  • 4篇张涛
  • 4篇刘艳蕊
  • 4篇刘雪
  • 3篇韩文霞
  • 3篇丁浩
  • 3篇庞菲菲
  • 2篇叶程程
  • 2篇吴松
  • 2篇闫晓丽
  • 2篇苗运法
  • 2篇迟云平
  • 2篇王亚东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南方农业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河南科学
  • 2篇地学前缘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2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4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14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造与气候对江陵凹陷古近系蒸发盐沉积的耦合作用被引量:1
2019年
江陵凹陷古近系厚层蒸发盐对区域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仍然不明确。本文基于获取的江陵凹陷深钻SKD1岩芯和已有的研究资料,探讨了江陵凹陷古近系蒸发盐的矿物特征以及成盐环境,重建了蒸发盐的时空分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沙市组时期构造活动强烈,较快的沉降速率以及极端暖旱的气候使蒸发盐首先在凹陷北部沉积;新沟咀组下段沉积时,构造活动减弱,季节性干旱气候以及沉降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膏盐岩在凹陷南部沉积,进一步指示在南部次级洼陷中找钾的前景。
滕晓华张志高郑珂杨钰璇
关键词: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蒸发盐钾盐
1960—2020年黄河流域气候生长季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
2023年
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9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生长季始期(GSS)、生长季末期(GSE)、生长季长度(GSL)、生长季内≥10℃活动积温(AT10)和≥10℃活动积温天数(DT1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黄河流域GSS显著提前[-2.04 d·(10a)^(-1)],GSE呈推迟趋势[0.85 d·(10a)^(-1)],GSL显著延长[2.88 d·(10a)^(-1)],但区域差异较大,下游GSS开始最早(2月23),上游最晚(3月30),上游GSE结束最早(10月24),下游最晚(11月30),下游GSL最长为334.03 d,上游最短为297.33 d。(2)近61 a黄河流域GSL的显著延长主要源于GSS的显著提前。(3)近61 a来黄河流域生长季指标存在28 a左右的周期变化,GSS、AT10和DT10于1998年发生突变,GSL于2002年发生突变。(4)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生长季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下游地区变化幅度最大,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变幅最小。(5)相关分析表明,近61 a来黄河流域GSS提前主要与春季升温有关,GSE延迟主要源于秋季增温,上游和下游地区GSL延长主要源于春季增温,中游地区GSL延长主要与秋季变暖有关。
张志高孙梓欣张秀丽郭可欣李卓娅郝海姣蔡茂堂
关键词:生长季黄河流域
1960-2019年河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与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基于河南省17个气象站1960-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M-K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0-2019年河南省ET0平均值为1050.11 mm/a,以-14.81 mm/10a的倾向率呈下降趋势,1971年河南省ET0发生突变,突变后ET0减少80.73 mm,近60年来,河南省ET0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空间上,河南省ET0呈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近60年来河南省四季ET0分别占全年的29.79%、39.34%、20.17%和10.69%,变化趋势上,春季ET0呈小幅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ET0均呈下降趋势。春夏两季ET0空间分布情况与全省多年平均ET0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接近,对全省年均ET0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河南省ET0变化对相对湿度最敏感(-0.645),其次为日照时数(0.444),最高气温(0.323),平均风速(0.171)和最低气温(0.090)。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ET0的贡献率分别为-12.841%、-7.426%、3.045%、1.321%和1.800%,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减少是过去60年河南省ET0减少的主导因子。
张志高郑美洁蔡茂堂尹纪媛李欢欢王怡文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贡献率
塔里木盆地南缘8.5 ka以来的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变化机制被引量:3
2019年
黄土岩石磁学参数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其中磁化率应用最为广泛,并在黄土高原地区取得重大进展,其受控于成壤作用的变化机制也被普遍接受.然而在黄土高原外缘的新疆地区,磁化率的变化机制仍不明确,导致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在该区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南缘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典型黄土剖面(羊场剖面)开展岩石磁学和高分辨率磁化率研究,利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并结合剖面粒度、矿物及元素特征对该地区磁化率变化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羊场剖面的岩石磁学性质主要由粗颗粒软磁性矿物所控制,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顺磁性特征.根据载磁矿物和磁化率变化特征可将剖面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8.5~2.5ka),载磁矿物以亚铁磁性的磁铁矿为主,磁化率值整体较高;阶段Ⅱ(2.5~0.2ka),亚铁磁性矿物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硬磁性矿物和以黄铁矿为代表的顺磁性矿物相对增多,磁化率值显著降低.相关性研究和交叉小波分析表明:阶段Ⅰ磁化率与粗颗粒组分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符合“风速论”模式;阶段Ⅱ磁化率不仅与粗颗粒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与指示成壤作用强度的频率磁化率百分含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暗示了阶段Ⅱ的磁化率变化可能受到“风速论”和“还原性成壤”模式的共同影响.本文拓宽了对新疆地区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变化机制的深入理解,也为利用磁化率恢复新疆及中亚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吕爽韩文霞张涛韩凤清卢胜城马学海张志高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南缘黄土岩石磁学
基于MOD16的河南省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21年
基于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e Spectroradiometer)蒸散产品MOD16、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数据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2019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1—2019年河南省多年平均蒸散量为364.05 mm,空间上呈西南部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山区较高,南阳盆地和中北部地区较低的分布特征.②河南省年内各月间的蒸散量呈“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双峰型”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蒸散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162.59 mm)、春季(113.47 mm)、秋季(66.47 mm)、冬季(35.79 mm).③河南省蒸散量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蒸散量从大到小依次按林地(445.57 mm)、草地(347.87 mm)、水域(341.91 mm)、耕地(340.34 mm)、城镇用地(320.49 mm)、未利用土地(279.04 mm)的顺序递减.④近19年来,河南省蒸散量以5.968 mm/a的倾向率呈上升趋势,明显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高蒸散量地区.⑤相关分析表明,河南省蒸散量受气温和植被长势情况影响较为明显,受降水的影响较弱.
张志高邵亚军郭超凡蔡茂堂邓童瑶郭彦辰郭可欣
关键词:蒸散发NDVI土地利用类型
安阳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安阳市2005~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安阳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值为0.45 hm^2/cap,且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达82.8%~91.4%,生活用水足迹其次,生态用水足迹最小,但呈上升趋势。安阳市水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小,在0.048 hm^2/cap^0.068 hm^2/cap之间,受气候、水文起伏波动较大。安阳市2005—2014年间,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处于赤字状态,说明安阳市水资源利用长期以来一直是不可持续的。近10年来,安阳市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较快下降趋势,表明安阳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正逐步提高。
张志高丁浩庞菲菲云慧雪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近59年河南省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基于河南省15个气象站1960-2018年汛期(6-9月)逐日降水数据,运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降水集中度Q指数和GIS等方法对河南省汛期降水集中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8年河南省汛期降水量和Q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45 mm/10 a和0.002/10 a。降水日数以-0.107 d/10 a的倾向率呈减小趋势,河南省汛期降水趋于集中。河南省汛期Q指数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降水日数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表明河南省汛期降水多的地区,其降水日数较多,降水较为分散。59年来河南省汛期有效降水日数以-0.257 d/10 a的倾向率呈减小趋势,强降水和极端降水日数分别以0.027、0.012 d/10 a的倾向率呈增加趋势,表明河南省强降水和极端降水日数占比呈增大趋势,降水更为集中,更容易产生洪涝灾害。从空间分布来看,东北部地区有效降水日数相对其他地区较少,但强降水和极端降水日数相对较多,降水更为集中。
张志高耿益新蔡茂堂尹纪媛张秀丽孙梓欣
关键词:汛期降水
基于粮食种植结构视角的河南省2003—2015年粮食增产贡献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2003—2015年河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角度测算了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状况及其贡献因素。结果表明,从全省整体来看,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及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1.52%、65.38%和3.10%。单产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但不同年份波动较大,播种面积对河南省粮食增产的贡献更为持续和稳定,12年来其贡献均为正值,河南省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小,但在部分年份,相对高产的玉米替代低产的大豆及其他粮食作物也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区域来看,豫南和豫东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但种植结构调整贡献作用为负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权平均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而在豫中、豫西和豫北地区,由于相对高产粮食作物替代低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张志高袁征李晓敏马晓慧任景苗赵阁阁张凯昭
关键词:粮食增产贡献率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测算了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47.09×10~4 t增加到2015年的874.59×10~4 t,年均增长4.32%,总体上呈"高速-中速-低速"三阶段演化特征。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3年的每公顷484.11 kg增加到2015年的每公顷1 073.21 kg,年均增长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呈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开始出现拐点,但不明显。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将由1 002.85×10~4 t增加到1 184.01×10~4 t。建议河南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业碳减排。
张志高刘青利张翠贞庞菲菲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灰色预测
基于投入视角的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实现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标准差、变异系数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ESDA)对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运用LMDI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4.32%和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呈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年份高碳排放区集中于豫东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多为Ⅱ级和Ⅲ级水平,空间分布更为均衡。23年来,河南省各地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整体上均呈扩大趋势,农业碳排放量的集聚趋势更为明显,高碳排放区域有向豫东南和豫北地区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趋向于均衡化发展。生产效率、劳动力和结构因素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结论]未来河南省还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实现农业碳减排。
张志高袁征李贝歌张宏亮张玉郑美洁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LMDI影响因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