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晓明 作品数:16 被引量:60 H指数:5 供职机构: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理学 更多>>
“万有引力”疑难问题辨析 被引量:2 2016年 在学习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部分时,学生常常提出一些问题,如宇宙速度的求法、开普勒第三定律中比值的含义以及两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的特殊处理方法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陈坤 印晓明关键词:万有引力定律 宇宙速度 开普勒第三定律 增强教学关联意识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 2020年 以"曲线运动"的教学为例,从学习内容的结构关联、学生主体的认知关联、研究问题的方法关联和迁移应用的现实关照等视角架构进阶式的课堂教学,围绕核心概念和问题,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实现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创设真实情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搭建层级分明的"脚手架",支撑真实学习的发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印晓明关键词:思维能力 激波与驻波——两个奇妙的声学现象探幽 被引量:1 2012年 1 一种特殊的多普勒效应——激波
多普勒效应很常见.当观察者与渡源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将不同于波源发出的频率,如:高速行驶的火车鸣笛进站时,站台上的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变高,即频率变高,火车鸣笛而去,人们听到的音调变低,即频率变小. 印晓明 陈坤关键词:声学现象 多普勒效应 驻波 观察者 音调 构筑温暖的物理课堂 被引量:5 2016年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具体的人”,成功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基于这个观点,构筑“温暖的物理课堂”就是构筑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水乳交融的课堂.这是产生高效课堂的基础.本文通过赏析公开课“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精彩片段,认识到在“温暖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思维稚化”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充满信任与激励的氛围中,师生情感达到共鸣.此外,物理学史和人文化的物理试题都是承载“温暖课堂”的好载体. 陈坤 印晓明关键词:物理课堂 人文渗透 情感共鸣 “科学实践”视角下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以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编排变化为例 被引量:5 2020年 从“科学实践”的视角,探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在实验课程、“做一做”栏目、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编排变化,提出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物理教学需将知识放还到实际情境中,用具有进阶型、开放性特征的问题与活动驱动学生深度参与,重视“实践”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从而使学生从课堂的“出席者”变成“参与者”和“实践者”,具备“全局性”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能力,逐步提升未来学习、生活所需的能力和素养。 印晓明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教学启示 对“理想模型”掌握得不“理想”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 2014年 理想模型广泛存在,但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理想模型脱胎于常规模型,虽然常见,但通常拥有异于常规模型的特殊性质,学生并不理解.思维定势易使学生选错模型;学生常忽视理想模型与一般模型的差异;常忽视理想模型的使用条件等等,这些都是学习理想模型困难的问题症结.根据教学心得,认为指导学生努力构建理想模型要比记住某些模型的结论重要得多,这是真正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好方法,此外“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可以避免思维定势,有效融合各模型优势. 陈坤 印晓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对创设物理课堂情境的启示——以“力与运动”章节编排为例 被引量:1 2014年 课堂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美国高中物理教材《Physics》有独特的闪光点,其编排内容以生活为载体,编排次序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排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问题”与“实验”的引领作用.这些编排特点对我们课堂情境创设的启示是: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创设过程中要发挥好问题情境对课堂的推进作用,同时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情境对课堂的激活效应. 陈坤 印晓明关键词:美国教材 课堂情境创设 例谈竞赛中电场强度的常见解法 被引量:1 2011年 电场强度是电场物理竞赛题的关键物理量,本文例谈竞赛中电场强度的常见方法,如:微元法,高斯定理,对称法以及电像法等等。 陈坤 印晓明关键词:电场强度 微元法 高斯定理 对称法 电像法 科学思维落地需要“整体视野”——谈美国高中主流物理教材的首章编排 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结合美国高中主流物理教材《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的首章编排,提出科学思维目标的落地需在"整体性视野"理念的引导下,给予学生思维的工具,帮助他们建构思维的品质,培育思维"人性"的温度.以此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增强他们的自我生长能力,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印晓明 陈坤关键词:科学思维 思维品质 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美学视角——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 被引量:3 2019年 物理教育若仅仅关注“现在”,被功利主义裹挟.缺乏“美”感,就会让学生远离创造力。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和实践力,从美学本义中探寻创造力培育的基础.从留白艺术中体悟创造力培育的途径,从“完整”宗旨中拓展创造力培育的视野;在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获得思维和智慧的发展、情感价值观的陶冶和人格、品质、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能。 戴加成 印晓明关键词:美学 创造力 科学思维 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