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波
- 作品数:37 被引量:312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艺术农业科学更多>>
- 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建筑设计教学被引量:5
- 2016年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近年来的研究生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尝试对教学团队、教学模式、题目设置等进行一系列综合改革。文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生建筑设计Ⅱ课程的选题背景、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 宋昆汪江华时海峰赵建波
-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教学模式
-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被引量:188
- 2002年
- 文章认为,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地域性建筑是成就最高、最具独立精神的创作倾向。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的三次浪潮,反映出地域性建筑的进步历程,1980年代以来,地域性建筑逐渐形成多元多价的繁荣景象。目前,我国地域性建筑的局限在于“形式本位”,同时缺乏技术因素的支持。中国地域性建筑有着广阔的未来,关键在于树立全球化和地域性共处、技术性与地域性并进、经济性服从综合效益、解开形式情结的创新等一系列新观念。
-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
- 湿地方舟被引量:1
- 2003年
- “湿地方舟—植物园与生态研究中心”一案定位于从建筑的角度来展示湿地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工作。建筑的水上部分通过模块化功能单元的组织,实现了科教与科研相结合的动态展览模式;陆上建筑在借鉴当地手工艺编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编织结构”的构想,并利用湿地植物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探索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 赵建波
- 关键词:建筑特色建筑材料湿地生态环境生态景观
- 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审美被引量:3
- 2011年
- 时间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论文从传统美学中的时间观入手,分析了时之景与时之境在意境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古典园林的分析,提出时间在园林意境审美中的景观营造与审美引导的作用。
- 赵建波郑婕张玉坤
- 关键词:审美意境中国园林
- 街道界面节奏的空间认知与量化研究被引量:4
- 2022年
- 针对街道界面虚实关系的认知问题,将街道界面的非实体构成元素定义为“隙”,由此提出“隙”的五种基本构型及界面节奏相关概念。结合空间知觉理论与心理物理学,尝试利用波形图的描述方法,建立“频率、振幅、稳定率”等参数关系,以认知视角展开对界面节奏整体差异性的定量描述。该量化方法可有效表征不同街道空间界面节奏的最主要特点,对于准确、便捷把握界面性状与行人空间认知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 孙晨雪赵建波
- 关键词:街道
- 字里乾坤——辨方正位与明堂的型制与称谓被引量:1
- 2011年
- 古时先民通过立表测影、辨方正位来认识时空世界,形成了"通天尚中"的文化观念.并将其凝结在初成的文字符号里,也物化在代表国家社稷的明堂中。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字符号的初义构成,还原了古时的思想仪俗和文化观念.辨析了明堂作为宇宙模型的本义,并借此对"昆仑"、"世室"、"重屋"等明堂的古时称谓做出符合其精神实质的释名。
- 赵建波张玉坤
- 关键词:通天
- 城市街道界面节奏对行人心理认知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城市街道空间是行人心理认知的核心载体,界面虚实关系的不同自然带来空间形态的差异,据此建立有关街道界面虚实特点的“界面节奏—心理认知”研究框架。在心理物理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感受测量原理与空间知觉理论,得到街道界面节奏的“物理量—心理量”测算方法。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认知实验,研究发现街道界面的中断次数、界面空间的延伸程度是最受行人瞩目的界面节奏特点,据此构建了频率与幅度参数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可为城市街道空间与行人心理认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 孙晨雪赵建波
- 关键词:虚实关系心理认知空间知觉
- 形式重构与心理重构的设计解析被引量:7
- 2009年
- 通过解读重构内在的设计机制,分析了形式重构与心理重构的互逆关系,阐述了记忆片段在实现审美营造中的关键作用。结合案例分析法,诠释了重构在建筑形式生成和形式解读中的实现途径以及其在建筑形式之外的概念拓展。
- 赵建波张玉坤
- 关键词:拆解片段记忆
- 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被引量:46
- 2012年
- 街道界面密度是用于表征街道界面围合程度的量化指标。通过分析城市实例,发现街道界面密度与街区建筑密度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街区建筑密度与街廓尺度存在近似负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街道实例,发现街道的密度表征比尺度表征更为有效。结合分析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认为小尺度街廓是形成优秀街道空间的必要条件。
- 周钰赵建波张玉坤
- 关键词:街道城市形态
- 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被引量:11
- 2002年
- 本文指出面对当今世界许多现实问题,建筑理论须以前瞻性的思考整合纷纭万象,回归到传承成果、解决现实,不断创新的基本理论上来。而整合的原则应是创新加进步。笔者并以简图表达了试建构建筑理论框架,提出将普适性的理论框架中国化,形成研究体现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
- 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