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会春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管
  • 2篇手术
  • 2篇外科
  • 1篇胆管结石
  • 1篇胆管损伤
  • 1篇胆绞痛
  • 1篇胆结石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病
  • 1篇胆囊病变
  • 1篇医源
  • 1篇医源性
  • 1篇医源性胆管
  • 1篇医源性胆管损...
  • 1篇源性
  • 1篇再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转染
  • 1篇外科处理
  • 1篇外科手术

机构

  • 4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4篇刘会春
  • 2篇吴允明
  • 1篇吴连生
  • 1篇宫莉
  • 1篇崔培元
  • 1篇李宗狂
  • 1篇高涌
  • 1篇罗洁
  • 1篇周少波

传媒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4
  • 2篇199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外科处理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外科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9年的 30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人的外科处理。结果  30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人 ,2例死亡。 1例保守治愈。随访 2 4例 (3月至 5年 )。结论 大多数医源性胆管损伤需再手术并且疗效不太理想 ,早期 (4 8小时以内 )或 4周以后修复损伤的胆管可能会减少胆管狭窄 ,提高疗效。
崔培元刘会春高涌吴允明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再手术
胆囊病变的肝损害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对30例不伴胆管结石、胆管炎的单纯性胆囊病变患者行胆囊切除手术时,常规作肝脏活检。结果表明单纯性胆囊病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病理改变。术前B超检查可作为判断肝脏损害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有反复胆绞痛发作且伴有发热者肝脏损害较重,而无临床症状者也可导致肝脏损害。因此,凡经检查证实有胆囊病变,尤其有反复发作且伴发热者,或B超提示肝内回声欠均匀者,仍以手术切除病变胆囊为宜。
刘会春马厚初吴允明吴连生
关键词:胆囊病变胆绞痛肝活检
大鼠SV_(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早期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英文)
2008年
背景:基础研究表明,肝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的生化参数及提高生存率。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细胞来源和免疫排斥、移植肝细胞在受体中的分布、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目的:观察大鼠脾内移植SV40LT抗原基因转染肝细胞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观察,于2001-03/12在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大鼠60只,制作脾内肝细胞移植模型。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每组15只。原代组、原代+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原代肝细胞;SV40LT抗原基因组、SV40LT抗原基因+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SV40TL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移植前24h至术后14d,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0.5mL生理盐水:原代+环孢素A组、SV40LT抗原基因+环孢素A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环孢素A10mg/(kg·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每天每组取1只大鼠,取脾脏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共观察14d。结果:①与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比较,原代+环孢素A组和SV40LT抗原基因+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较小,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数增高(P〈0.05)。②SV40LT抗原基因+环孢素A组、原代+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在术后1~7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14d,SV40LT抗原基因+环孢素A组肝细胞存活率高于原代+环孢素A组(P〈0.01)。结论:SV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存活细胞数,维持完整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刘会春周少波李宗狂
关键词:细胞移植抗原基因
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80例体会
1993年
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近年来虽在外科手术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根本上仍未彻底解决治疗问题,因结石引起肝内胆管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所以给外科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认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法虽多,其中以盆式手术和联合手术方法较为理想,而单纯性胆管、肝总管切开取石的效果欠佳.
宫莉马厚初罗洁刘会春
关键词:肝内胆管胆结石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