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锐

作品数:7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刑事
  • 2篇刑事证据
  • 2篇证明力
  • 1篇独立量刑程序
  • 1篇刑事诉讼
  • 1篇疑点
  • 1篇预设
  • 1篇证据排除规则
  • 1篇证据资格
  • 1篇证明标准
  • 1篇社会调查
  • 1篇社会调查报告
  • 1篇审查
  • 1篇视阈
  • 1篇诉讼
  • 1篇推定
  • 1篇自由心证
  • 1篇无罪
  • 1篇无罪推定
  • 1篇量刑

机构

  • 7篇吉林大学

作者

  • 7篇孙锐
  • 1篇闵春雷

传媒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法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从“预设之辨”到“差异实现”:论定罪证明标准的认知过程被引量:2
2024年
当前对于证明标准的研究呈现一种结果视角下的预设思维,局限在认定案件事实的最后一步,包括寻求清晰注脚的“内涵之辨”与划分刻度阈值的“层次之辨”。实践中,对于证明标准的把握或“倚重证据锁链、识别证据缺口”,或“依托印证证明、探查证据矛盾”,或“聚焦控辩对抗、排除辩方质疑”,均未能深入以裁判者为能动主体的认知过程,导致其游离在主观属性的内核之外。溯因推理中的开放性论证与创造性启示,得以激活控辩双方就“假说”与“被观察到的事实”之因果关系分别承担证明责任,与“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具有契合性。在不认罪案件中,对单个证据的查证属实、单一要件事实的推论以及全案证据的综合判断作出阶段性划分,依次进行疑点的锚定与疑点的排除,以此夯实证据基础与事实基础。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仍应继续适用。由于事实认知模式、疑点锚定过程以及疑点排除方式等均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故不同路径之下的“排除合理怀疑”亦能呈现多元面相。
孙锐
关键词:证明标准
实物证据庭审质证规则研究--以美国鉴真规则的借鉴为视角被引量:12
2016年
鉴真规则旨在解决举证一方于法庭上出示的实物证据与其在诉讼主张中所声称的实物证据之间是否具备同一性的问题。鉴真规则属于证据能力规则范畴,并通过对证据形式真实的检验,确认该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实质关联性。对鉴真规则的适用,不仅具有保障证据客观性的功能,还有助于完善证据的两步认证模式。在我国现行立法中,缺乏从证据能力层面上对鉴真规则进行专门的规定,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辨认规则来实现对证据的审查判断,致使证据能力与证明力、关联性与真实性相混同。对此,应从二者的适用场域、对象、方式及审查内容上进行区分。梳理及构建实物证据的鉴真规则,应注意把握各类实物证据的特征,对鉴真内容、鉴真方式、证明要素及适用后果进行剖析。
孙锐
刑事证据能力反思被引量:6
2016年
以审判中心主义的诉讼制度改革,对证据能力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证据能力理论需以证据的两步认证模式为支撑:证据能力的审查程序和证明力的调查程序。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判断中,均涉及关联性问题,对于证据能力的关联性规则需通过逻辑上的关联性和法律上的关联性来加以完善。证据能力规则的构建可从三要件说入手,分别是以法定证据形式和关联性规则为基础的积极要件、以证据能力排除规则为核心的消极要件和以证据准入资格和严格证明为制约的程序要件。同时,在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中应强调其程序的独立性,将无证据能力之案件材料对事实认定者的心证影响降至最低,以确保证据裁判原则和庭审实质化的落实。
孙锐
关键词:证明力
量刑证明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4
2015年
量刑程序改革五年来,量刑证明的实践效果堪忧,表现在重量刑建议轻量刑程序、量刑事实及量刑证据稀缺、量刑证明规则模糊等方面,重定罪轻量刑的现象仍很严重。《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量刑证据、量刑证明规则及量刑程序规定的缺失及不足是引发上述实践困境的根本原因。为此,应拓宽量刑证据体系,赋予社会调查报告量刑证据的属性。量刑程序中无罪推定作为证据法原则已经失效,量刑证明必须确立有别于定罪证明的证明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并区分量刑情节适用不同层次的证明标准。对于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应确立定罪、量刑完全分离的独立量刑程序,为量刑证明的开启和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及程序支撑。
闵春雷孙锐
关键词:量刑证据社会调查报告无罪推定独立量刑程序
刑事诉讼中经验法则的运用机理及规范路径
2024年
运用于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根据来源、功能指向以及运用路径的不同,可以分为源于逻辑判断的经验法则与源于生活情理的经验法则、用于审查判断证据的经验法则与用于认定案件事实的经验法则、依附运用的经验法则与独立运用的经验法则。经验法则在实践中面临着显示度欠缺、盖然性程度模糊以及与个案适配度不彰等风险,阻滞了司法证明的精密化发展。经验法则应以高盖然性、亚规则性以及可视性为其内在属性,以事实推论为运用场域,以激活自由心证为内在使命。在遵循证据裁判原则的前提下,经验法则的运用应通过强化控辩双方的证成及证伪、落实裁判文书的说理及示明,推进其独立价值的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围绕经验法则“何处用”以及“如何用”的问题,加大经验法则的比重、细化经验法则的运用。
孙锐
关键词:刑事诉讼经验法则自由心证
刑事证据排除规则之体系梳理——以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区分为进路被引量:6
2016年
证据规则用以规范的是哪些案件材料可以或不得被裁判者用来认定案件事实的问题,分为证据采用规则和证据排除规则。其中,证据排除规则是决定案件材料能否转化为定案根据的关键。证据排除规则是一个层次化、系统化的规范体系,应作广义理解。以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区分为视角,又可进一步分为证据能力的排除规则和证明力的排除规则。证据能力排除规则是以价值论为导向的保障性规则,如鉴真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等;证明力排除规则是以认识论为导向的事实认定规则,如补强证据规则、瑕疵证据排除规则等。
孙锐
关键词:证据排除规则证明力
事实认定视阈下证据资格规则的体系性重塑被引量:1
2023年
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二分弥补了证据属性理论的固有缺陷,也带来了二者间交错捆绑的现实困境。不同于英美可采性规则、大陆法系证据禁止规则,我国应确立防御性事实认定模式下的证据资格规则,明晰我国证据资格规则的功能指向。我国证据资格规则的体系化进路需回归事实认定的目标和规律,面向以审判为中心的内在要求,区分以经验属性、诉讼属性为代表的积极规则,和防范审前事实锁定、防范庭审流于形式、防范背离认知伦理的消极证据规则。厘清在事实认定过程中证据资格规则的定位,有助于在先审查证据资格、后审查证明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证据资格与证明力相分离的隔离式审查模式,凸显证据资格规则的实践价值。
孙锐
关键词:证据资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