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桂林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药性分析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预防性
  • 1篇预防性使用抗...
  • 1篇再出血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病
  • 1篇制剂
  • 1篇制剂治疗
  • 1篇生物制品
  • 1篇微生态
  • 1篇硝唑
  • 1篇消化道
  • 1篇消化道出血
  • 1篇临床分离株
  • 1篇螺杆菌
  • 1篇耐药
  • 1篇耐药性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三峡中心...

作者

  • 3篇沈薇
  • 3篇袁桂林
  • 1篇唐茜

传媒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药房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重庆地区2014年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幽门螺杆菌(Hp)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及耐药性,并分析耐药原因。方法:Hp菌株取自重庆地区4家医院2014年4-12月胃镜室,随机取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189例,分离培养后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的敏感性,并与2005年数据进行对比。同时问卷调查医师在Hp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倾向性。结果:共培养出Hp 63株,其对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及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分别为100%、28.6%、0、34.9%、0、0。28.6%的菌株同时对甲硝唑及克拉霉素耐药。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较2005年有所升高,对呋喃唑酮的耐药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在Hp治疗中抗菌药物选择倾向最高的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42.8%)。结论:重庆地区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这可能与医师选择倾向及同种属抗菌药物大量使用相关。建议重庆地区Hp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四环素。
冷佳源袁桂林唐茜沈薇
关键词: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甲硝唑阿莫西林
微生态制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微生态制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Wiley Inter Science、Springer Link、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所有以英文形式发表的关于微生态制剂在NAFLD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应用微生态制剂可显著降低NAFLD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加权均数差分别为-20.49[95%可信区间(95%CI):-30.20^-10.78,P<0.000 10]、-24.52(95%CI:-34.58^-14.46,P<0.000 01)、-0.38(95%CI:-0.52^-0.23,P<0.000 01)、-0.32(95%CI:-0.56^-0.07,P=0.010 00)、-0.45(95%CI:-0.72^-0.19,P=0.000 70)、-0.47(95%CI:-0.88^-0.06,P=0.030 00)、-1.51(95%CI:-2.29^-0.73,P=0.000 20)。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不能明显改善患者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水平,加权均数差分别为-1.31(95%CI:-2.86~0.23,P=0.100 00)、-0.19(95%CI:-0.49~0.11,P=0.230 00)。结论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降低NAFLD患者ALT、AST、TC、LDL、TNF-α、CRP水平,减轻患者胰岛素抵抗,在NAFLD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袁桂林黄紫庆沈薇
关键词:肝功能试验META分析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10月-2014年1月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感染、再出血的高危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院内感染及再出血的影响。结果 (1)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率20.9%,同期因肝硬化入院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5.5%(P<0.01);(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Child-Pugh分级、出血方式、有无使用抗生素、院内再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再出血患者与无再出血患者相比,两组患者在年龄、白细胞计数、Child-Pugh分级、院内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与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1.3%、27.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率分别为13.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够明显降低肝硬化呕血患者院内感染率,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3.4%、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黑便患者院内感染率没有明显影响,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2.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Child-Pugh A级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7.9%、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够明显降低Child-Pugh B^C级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率的发生,抗生素组与非抗生素组院内感染率分别为13.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呕血、Child-Pugh分级高、白细胞计数高为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ChildPugh分级高、白细胞计数高、呕血为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黄紫庆袁桂林冷佳源沈薇
关键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再出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CHILD-PUGH分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