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世平

作品数:16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渝中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急性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注射
  • 3篇注射液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疏血通
  • 2篇尿激酶
  • 2篇卒中后
  • 2篇脑卒中后
  • 2篇激酶
  • 1篇单唾液酸四己...
  • 1篇单唾液酸四己...
  • 1篇单唾液酸四己...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解
  • 1篇电针

机构

  • 13篇重庆市巴南区...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孙世平
  • 3篇梁永富
  • 2篇许志强
  • 2篇黄平
  • 1篇孙英信
  • 1篇许志强
  • 1篇刘夏

传媒

  • 2篇中国药业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世界今日医学...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卒中后早期电针治疗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临床研究
2020年
研究早期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研究纳入我院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常规治疗+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治疗,对比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OCA、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早期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预防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孙世平
关键词:脑卒中电针
长春西汀联合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与疏血通联合用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联合用药将长春西汀20 mg和疏血通6 mL,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应用疏血通6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1)。结论长春西汀联合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较单用疏血通更为显著。
孙世平
关键词:疏血通联合用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脊髓出血误诊为急性脊髓炎1例
2005年
1病例报告 女,39yr。因突发剧烈腰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9h于2004-02-25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9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的腰背部疼痛,躯体束带感,约1h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行走,伴小便潴留。1mo前曾作子宫切除术,发现高血压病史1mo。入院时查体:体温、呼吸、脉搏正常,血压180/90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颈软,Brudzinaki征(-)、Kemig征(-)。
孙世平许志强
关键词:脊髓出血急性脊髓炎误诊腰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双下肢麻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15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和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在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西药组150例,单纯采用蕲蛇酶注射液降纤治疗;中西医结合组150例,除采用蕲蛇酶注射液治疗外,还配合中药、针灸。两组均配合患肢功能锻炼、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康复。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基本痊愈率(37.3%)及总显效率(82.0%)均明显优于西药组的25.3%和62.0%。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孙世平梁永富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预防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与预防。方法: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继发的DVT 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2例,基本治愈16例,好转3例,无死亡及无效病例。结论:脑卒中应重视DVT的预防,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孙世平梁永富孙英信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为其进行治疗,并将治疗的效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这40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6±5.1)分;治疗后,这40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8±2.3)分。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这4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基本治愈的患者有18例,为显著进步的患者有10例,为进步的患者有2例,为无效的患者有4例,为恶化的患者有1例,无死亡病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在治疗过程中,发生颅内出血的患者有2例,发生上消化出血的患者有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结论 :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旷海燕孙世平
关键词: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浅谈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神经病学的教学是临床实习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综述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几种教学方法(PBL法、案例教学法、PBL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优缺点,提出了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采用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
曹惠敏孙世平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神经内科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1月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纤溶酶,100 U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速度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20 m L/次,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压积(HCT)、血浆黏度(SV)、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沉(ESR)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轻、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轻度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中重度患者同组的总有效率(P<0.05)。轻、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NIHSS、ADL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NIHSS评分降低程度更为明显,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轻、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的NIHSS、ADL评分均较同程度患者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的NIHSS、ADL评分均较同程度患者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V、LBV、HCT、FIB、SV、PAR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BV、HCT、FIB、SV、ESR、PAR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能够显著改善血液流动性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孙世平旷海燕许志强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注射用纤溶酶急性脑梗死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50例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分别给予疏血通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治疗,2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35.33%)及显效率(41.33%)之和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提示疏血通注射液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运用大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孙世平梁永富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
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以75例发生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为对象,回顾分析其治疗用药与临床效果。结果完全得到控制46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67%。临床医师及时地对癫痫持续状态进行确诊,根据触发该病症的原因,为患者使用药物进行控制,可有效缓解癫痫症状,控制并发症的出现。
孙世平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