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紫千红总是春——高中“历史解释”素养落实策略被引量:8
- 2018年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与考试势必发生巨大变革。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顶层设计与高中历史教学现实有机融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我们一线教师目前探索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研究。
- 张莹
- 关键词:历史解释一线教师史学范式历史叙述教学主线
- 时间观念下建构隋唐制度连续性和变异性的历史认知——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转化示例
- 2023年
-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版)》指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可见,从学科大概念入手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转化是当下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为例,谈谈大概念在教学转化中的运用与作用。
- 张莹
-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转化历史认知课程内容结构连续性
- 教学瘦身,素养提升:单元复习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 2021年
-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大单元教学业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历史学科本身的逻辑关联性也使得单元教学更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从单元主旨、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改进入手,力图对课堂教学进行瘦身,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进行思维碰撞,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 张莹
- 关键词:历史逻辑
- 基于学习主题的教学转化——“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被引量:1
- 2022年
- 围绕学习主题整合教材是“三新”背景下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本课围绕“农商社会的初步成型”这一主题,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暗线整合教材内容,推进教学转化,力图厘清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领域诸多变化之间的关联并揭示变化背后的时代特征。
- 张莹周萍
- 寻找黑暗中生命的力量——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出发再读“南京大屠杀”被引量:1
- 2021年
-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这场悲剧的发生地,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系列,每届高二学生都会围绕《警示思考》读本,开展地方性课程学习。随着新课改的落实,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南京大屠杀",是我今年进行《警示思考》地方性课程教学的突破。
- 张莹
- 关键词:高二学生家国情怀南京大屠杀课程学习
- 从学生的视角谈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
- 2019年
- 新一轮课改中,言必谈核心素养,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的,教师们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固然能够体现出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但往往因为是教师角度,实际效果和主观愿望之间会有距离感。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我意识到课改是一个整体,不能单从学科角度认识核心素养,还必须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入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 张莹
- 关键词:教学实践研究历史解释一线教师教师角度主观愿望教学反思
- 史事记忆到历史认识:基于意义关联的教学重组
- 2021年
- 现行高考,选修部分一般是选材于课外内容,特别是全国卷中基本不涉及教材知识。这对选修教学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进行选修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教改尝试,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选修教学抓方法、重拓展、勤思维,方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现以《明治维新》一课为例,谈谈选修教学如何重组教材,培养学生从史事记忆到历史认识的历史解释素养。
- 张莹
- 关键词:选修教学重组教材教材知识教改尝试记忆
- 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以高三复习课“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
- 2018年
- 核心素养一直是近年基础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与考试势必发生大的变革,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顶层设计与高中历史教学现实有机融合,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以二轮复习课'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为例,谈谈我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认识与尝试。
- 张莹
- 关键词:甲午战争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化教学设计
- 历史逻辑:于教材断裂处寻找历史解释——以《祖国统一大业》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高中历史新教材已经在部分地区率先使用,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这是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新教材实施中,问题聚焦在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完成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上,所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教材是教师必须着力去做的事情。虽然江苏地区尚未使用新教材,但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核心素养指导教学,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也是向新课改过渡的一种尝试。
- 张莹
- 关键词:指导教学祖国统一大业高中历史教师传统教学方式
- 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到人与自身的和谐——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和启示的再认识
- 2013年
- 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去往何方?人们对自身历史的追问,不仅仅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需要,更多的是人对自我认识的需要。最近以来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中出现的莫名标语横幅,无所顾忌的暴行,对生命、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肆意践踏。
- 张莹
-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文明史观文科班社会体验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