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雅南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马铃薯
  • 2篇性状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1篇多抗
  • 1篇形态学鉴定
  • 1篇行距
  • 1篇叶斑
  • 1篇早疫病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双行
  • 1篇双元表达载体
  • 1篇种植密度
  • 1篇马铃薯病毒
  • 1篇马铃薯早疫病
  • 1篇类病毒
  • 1篇基因
  • 1篇基因沉默

机构

  • 5篇黑龙江八一农...
  • 5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5篇金光辉
  • 5篇李雅南
  • 3篇姜丽丽
  • 2篇刘喜才
  • 2篇吕典秋
  • 2篇吴立萍
  • 1篇刘尚武
  • 1篇白艳菊
  • 1篇万书明
  • 1篇高云飞
  • 1篇闵凡祥
  • 1篇王绍鹏
  • 1篇王晓丹
  • 1篇马纪
  • 1篇孙静

传媒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2016年中...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多抗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的amiRNA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2017年
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了中国马铃薯的生产。为了培育抗病毒及类病毒的马铃薯新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miRNA(artificial microRNA,amiRNA)策略,以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与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编码沉默抑制子P25蛋白和HC-pro蛋白的基因为靶标,利用5'RACE技术对P25基因、HC-Pro基因潜在的剪切热点进行预测。再采用overlapping PCR技术,以拟南芥mi R159a前体为骨架,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分别靶向P25和HC-Pro基因的amiRNA表达载体。同时构建靶向马铃薯内源基因Virp1的amiRNA表达载体,将构建完成的三个amiRNA表达载体串联获得amiRNAs三联体,分别转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品种克新13。经PCR鉴定,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片段已成功转入马铃薯中。
牟芮刘尚武姜丽丽万书明王绍鹏孙少慧李雅南吴立萍金光辉吕典秋
关键词:马铃薯基因沉默马铃薯病毒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鉴定技术研究
为明确最适合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分离纯化的培养基、菌落形态及块茎、叶片的最佳分离接种方法,本文将分子检测与实验室常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早疫病病菌在燕麦培养基和葡萄糖培养基中均保持了最佳的生长态势,为该菌最适宜的培养基...
李雅南金光辉王晓丹姜丽丽孙少慧吴立萍牟芮高幼华
关键词:马铃薯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行距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大垄双行,整薯播种。在同一密度下对不同行距间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旨在为马铃薯生产和机械化作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2株·m^(-2)和9株·m^(-2)的种植密度下,主茎数、结薯数、产量都是随行距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在7.2株·m^(-2)的种植密度下,主茎数、结薯数、产量是随行距的增加而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同一密度下,淀粉含量随行距增加变化不明显,大部分维持在15%~16%之间。总体来看,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均差异不显著。
高幼华金光辉刘喜才尤晗李雅南孙少慧
关键词:马铃薯行距农艺性状
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组成和分布被引量:4
2017年
生产上常见的马铃薯叶斑类病害主要包括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等,均导致马铃薯植株叶片枯死、严重时侵染块茎,造成减产。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的病原分别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Alternaria属的三个不同种。本研究旨在针对Alternaria属这三个病原建立一套PCR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生物学鉴定方法,调查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的小种组成和发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利用通用引物H3-1a/H3-1b对感染Alternaria病原菌的马铃薯植株病样进行PCR扩增,在489 bp、440 bp和546 bp处出现条带,经测序比对分析,三处目的条带分别鉴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对2015年采集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的55个植株叶斑类病样进行生物学和PCR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病样为Alternaria属多个小种混合侵染,主要是A.tenuissima、A.alternata和A.solani,这三种病原所占被测病样总数百分比分别为71%、45%和33%,A.tenuissima为优势小种。本研究结果将为准确检测马铃薯植株叶斑类病原菌提供技术支持,为生产上有的放矢防控马铃薯叶斑类病害提供帮助。
李雅南Sayed Rashad Ali Shah孙少慧白艳菊吕典秋姜丽丽闵凡祥高云飞马纪王晓丹金光辉
关键词:PCR鉴定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试验在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进行,选用垦薯1号马铃薯品种,采用大垄双行,整薯播种,随机区组设计。3个行距,每个行距下3个株距,即3个种植密度。比较各行距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递减趋势,大中薯率呈递增趋势;各行距下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均是种植密度为121 200株·hm-2最高,大薯率均是种植密度为72 700株·hm-2最高;总体来看,不同种植密度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121 200株·hm-2小薯率较高,适合生产种薯,其中以株行距为15 cm×20cm最适合生产种薯;种植密度72 700株·hm-2大中薯率较高,适合生产商品薯,其中以株行距为25 cm×20 cm最适合生产商品薯。
金光辉高幼华刘喜才尤晗姜丽丽孙静冯玉钿牟芮吴立萍李雅南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密度大垄双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