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 作品数:37 被引量:198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科技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小板生成素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8 2001年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患者Tpo水平及其与网织血小板 (RP)、血小板计数 (BPC)、骨髓巨核细胞及其成熟度的关系 ,以及Tpo水平在治疗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Tpo水平 ;噻唑橙染色 ,流式细胞仪检测RP ;骨髓巨核细胞双重荧光染色后 ,多光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成熟度。结果 2 2名正常对照和 33例CITP患者血清Tpo水平分别为 (2 0 4.0 5± 6 5 .70 )ng/L和 (34 5 .46± 2 2 2 .2 3)ng/L(P >0 .0 5 ) ;2 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及 1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Tpo水平分别为 (142 7.6 2± 46 8.84)ng/L和 (5 96 .0 9± 46 2 .95 )ng/L ,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CITP组RP比例明显增高 ,AA组及AML组网织血小板绝对计数 (RPC)明显降低 ;C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组的Tpo水平高于有效及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CITP组Tpo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Tpo水平与RPC、RP比例相结合可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 ,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Tpo水平与巨核细胞成熟度无相关性。血清Tpo水平可作为预测CITP患者对治疗反应的指标之一。 廖小梅 王迎 邓承祺 牛挺 孟文彤 张杰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网织血小板 HyperCVAD/MA方案强化治疗31例淋巴系统肿瘤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评价hyperCVAD/MA方案作为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晚期高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强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hyperCVAD/MA方案强化治疗31例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毒副反应。结果①31例患者共接受hyperCVAD/MA方案强化治疗50周期。副反应主要为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及感染,毒副反应易于控制,无治疗相关死亡。②全部患者中位随访289(99~788)天,7例患者死亡(5例复发、2例移植相关死亡),中位生存时间667±104天,1年总体生存(OS)率为81.5%±9.7%。③16例成人AL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67士8天,1年及2年OS率分别88.9%±10.5%、38.9%±20.6%,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2.3%±7.4%、40.4%±21.2%。其中伴有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7例,中位生存时间659±206天,中位DFS时间618±344天,1年及2年OS率分别为80%±17.9%、20%±17.9%,DFS率分别为62.5%±21.4%、20.8%±18.4%。另有2例AHL患者1例无病生存109天后复发,1例无病生存249天仍在观察中。④13例晚期高侵袭性NHL患者1年OS率80%±17.9%。⑤全部患者中有7例在完成中位2周期hyperCVAD/MA方案后接受白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中位采集MNC数4.59×10^8/kg,中位CD34+细胞数1.21×10^6/kg。结论hyperCVAD/MA方案用于淋巴系统肿瘤治疗,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毒副反应易于控制,短期应用不影响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值得临床推广。 李妍 王迎 邹德慧 傅明伟 赵耀中 李新 王国蓉 邓书会 邱录贵关键词:淋巴系统肿瘤 安全性 疗效 地西他滨治疗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治疗继发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AML伴发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患者的效果.方法 报道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为AML伴BPDCN的患者的诊疗情况,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地西他滨治疗后,该患者脾脏回缩,外周血、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输血频率下降,而且未再发现异常的BPDCN细胞;截至投稿时患者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 继发性AML伴BPDCN比较少见,地西他滨对该类患者,特别是伴脾大症状者有一定疗效. 贾艳楠 刘云涛 王慧君 宫本法 弓晓媛 王迎 刘兵城 王建祥 秘营昌关键词: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浆细胞 树突细胞 地西他滨 Fanconi贫血合并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2002年 王迎 陈玉梅 竺晓凡关键词:合并症 病例报告 FANCONI贫血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FLT3-ITD突变分析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FLT3-ITD突变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中心初诊170例APL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结果:170例初诊APL患者中,24例存在FLT3-ITD突变,阳性率14.1%,其中3例合并FLT3-TKD突变。FLT3-ITD+组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阴性组,高危组FLT3-ITD突变发生率最高。FLT3-ITD+组与阴性组的诱导死亡率分别为12.5%和2.9%(P=0.031),其诱导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3.3%和97.1%(P=0.004)。FLT3-ITD+组5年总生存率(OS)为87.5±6.8%,阴性组为90.6±2.6%(P=0.740),5年无病生存率(DFS)两组分别为82.8±9.1%和83.6±3.4%(P=0.928)。结论:FLT3-ITD突变与APL高白细胞数相关。伴FLT3-ITD突变APL诱导治疗死亡率高,CR率低,但FLT3-ITD突变对于APL长期DFS及OS无显著影响。 宫本法 王迎 林冬 魏辉 李巍 周春林 刘兵城 刘凯奇 张广吉 刘云涛 李艳 魏述宁 弓晓媛 赵邢力 邱少伟 顾闰夏 秘营昌 王建祥关键词:无病生存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4例高危侵袭性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高危侵袭性 T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对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中高危或高危的54例侵袭性 T-NHL 患者,按 WHO 分类标准分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12例(22.2%),非特殊型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TCL-U)31例(57.4%),肝脾 T 细胞淋巴瘤(HSTCL)11例(20.4%)。IPI 评分中高危12例(22.2%),高危42例(77.8%);其中侵犯骨髓49例(90.7%),侵犯脑膜7例(13.0%)。治疗总体反应率为86.5%,完全缓解率为67.3%,3年总生存(OS)率为16.0%;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3年 OS 率为44.4%,明显高于化疗组(8.3%)。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的选择、能否达缓解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T-NHL 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肿瘤。中高危、高危 T-NHL,尤其是 PTCL-U 和TLBL,虽然化疗反应率较高,但远期疗效很差,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袁晓莉 李桥川 邹德慧 赵耀中 王亚非 王迎 张静薇 邱录贵关键词:肿瘤治疗方案 预后 23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2005年 王迎 张凤奎 井丽萍 李洋 李刚 薛峰 杨仁池 储榆林关键词: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个案报道 浆细胞病 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999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4例初治青少年ALL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例青少年ALL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91例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CR)率为96.7%(88/91),第1疗程CR率为91.2%(83/91)。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年预期无病生存(DFS)率为(45.4±6.0)%,6年预期总生存(OS)率为(47.6±6.7)%;标危组6年预期DFS率为(65.3±7.4)%,6年预期OS率为(65.7±8.1)%。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30×10^9/L)、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100×10^9/L)、Ph染色体阳性、MLL阳性、染色体核型亚二倍体是青少年ALL的高危因素。结论青少年ALL患者化疗效果较好(尤其是标危患者);对于高危的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提高疗效。 刘凯奇 赵邢力 魏辉 林冬 王迎 周春林 刘兵城 李巍 王慧君 李承文 李庆华 宫本法 魏述宁 李艳 刘云涛 弓晓媛 秘营昌 王建祥关键词:青少年 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36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安全性,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4月至2007年1月采用美罗华联合化疗对36例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因素。结... 王迎 李业楠 邱录贵 邹德慧 王亚非 秦铁军 赵耀中 钱林生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 联合化疗 美罗华 化疗治疗 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2006年 套细胞淋巴瘤(MCL)占全部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4%~6%。常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2~3):1,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4~68岁,60%~70%的患者确诊时已为AnnArbor Ⅳ期。MCL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5(+),CD20(+),CD23(-),CD10(-),具有特征性的t(11;14)(q13;q32)细胞遗传学改变,并导致其基因产物cyclin D1过表达。MCL虽对诱导化疗敏感,但多在短时间内出现疾病进展,中位存活时间仅3年左右,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因此,MCL在各类型淋巴瘤中预后最差,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其疗效。 刘薇 王迎 邱录贵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 细胞免疫表型 CYCLIN 存活时间 遗传学改变 M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