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后勤
- 作品数:39 被引量:17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30例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以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诊疗常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两组疗程均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且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以及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对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上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血脂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血脂水平。
- 袁磊杨进平闻瑛江雯涵周海燕徐丹杨磊陈后勤祁晓王敏玲沈逸幸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 615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侯分布调查研究
- 目的: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患者证侯分布特点.
方法:收集2012-2014年间本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15例,经过中医辨证分析,统计分析各证侯分布情况.
结果:615例高血压患者中单...
- 徐丹龚静高红勤高甜甜唐安郭艳邵晔陈晓燕陈后勤张之巧
-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证侯病理机制流行病学
- 文献传递
- 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30例)与非不稳定斑块组(B组60例),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 杨进平闻瑛王敏玲高星杜中亮江雯涵周海燕徐丹杨磊陈后勤袁磊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证候颈动脉斑块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一个更全面的评分方法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科学的对TIA患者进行分级、分层及处理,可合理地使用医疗资源,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76例TIA患者,按照ABCD评分标准和ABCD^2评分标准,测定17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687。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和高危组(6-7分)7 d内脑梗死发生的比例分别是4%、34.5%和62.5%(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与ABCD评分法相比对TIA短期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在临床上可作为对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能够简单、快捷地对TIA患者进行较为合理的危险分层,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判断和处理方案,其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强,急诊科医生、非神经内科专科医生也能方便、熟练的使用,对于基层医院的医生更有意义。
- 倪白云张险平蔡红星陈后勤徐钧郭菲夏加琴何敏
- 关键词: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酶和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及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早期肾脏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不同类型HLD中测定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mALB和RBP水平,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尿NAG水平。结果:各中医证型及西医临床分型HLD组尿mALB、RBP和NAG测定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各中医证型及西医临床分型组组间mALB、RBP及NAG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尿常规尿蛋白定性阴性HLD中阳性率分别为RBP94.74%、mALB78.07%和NAG35.09%。其中mALB与NAG呈正相关(r=0.26,P<0.01),mAL B与RBP水平呈正相关(r=0.232,P<0.01),NAG与RBP水平呈正相关(r=0.180,P<0.01)。结论:尿mALB、RBP和NAG检测对HLD早期肾损害具有诊断价值,其中RBP阳性率最高达94.74%。HLD各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型间尿mALB、RBP和NAG水平无明显差异。
- 陈后勤胡纪源吴君霞薛明月刘庆云马心锋张杰
-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血清CysC、NLR与脑微出血的关系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CMB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CMBs分为CMBs组(33例)和非CMBs组(4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CMBs的危险因素及CysC和NLR对CMBs的预测价值。结果CMBs组年龄和高血压病史率均高于非CMBs组(均P<0.05)。CMBs组空腹血糖(FBG)、NLR和CysC水平均高于非CMBs组(均P<0.05)。高年龄、具有高血压病史、高NLR和高CysC水平均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CMBs发生的预测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理论阈值为2.60,灵敏度为80.2%,特异度为73.9%,曲线下面积(AUC)为0.727(P<0.05);血清CysC水平的理论阈值为1.19 mg/L,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71.8%,AUC为0.758(P<0.05)。两指标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更高: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85.0%,AUC为0.845(P<0.05)。结论高龄、具有高血压病史、高血清CysC水平及高NLR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MBs的风险更高,血清CysC水平及NLR可作为CMBs发生的敏感指标。
- 张多斌陈后勤蔡红星左健
- 关键词: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脑微出血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护理被引量:1
- 2013年
- 总结了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护理。包括对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一般常规护理。认为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 许文明陈后勤程春香甄松萍许彬胡纪源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腹水护理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的康复效果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2组均进行常规言语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低频rTMS。于治疗前、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量表评估患者语言功能,计算AQ指数;运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的交流亚项评估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AQ指数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WAB各项评分、AQ指数、FIM量表的理解和表达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均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3.02%,高于对照组的66.04%(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频rTMS联合言语训练能够帮助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快速重建语言功能,改善失语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 周海燕袁磊闻瑛江雯涵杨磊陈后勤徐丹杨进平张蕊
- 关键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言语训练脑卒中失语语言功能
- 《慎五堂治验录》学术特点拾撷被引量:4
- 2022年
- 《慎五堂治验录》是娄东中医流派的代表著作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辨证思维及独到的学术价值,具有典型的世医家范。全书以临证为基础,注重结合经典探究医理本源,诊查疾病谨慎细致以明辨病机,四诊合参尤重舌脉,强调早期预判以防微杜渐。病机重视热邪、伏邪滞塞机窍,久病入络,土气为本;治疗多清泄开窍,分消伏邪,清通和络,培元护阴;用药机圆法活,多选轻清升浮、平和甘淡之品,善用稻、米、茶、花、竹、荷等,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
- 张谨枫袁磊江雪纯徐丹陈后勤闻瑛
- 太仓地区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特点,为缺血性中风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卒中二级预防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1∶2比例随机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病例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对照组),测定各患者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对其进行体质辨别。结果:两组患者倾向体质、偏颇体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以兼夹体质为多,提示我们在对患者进行体质调理时要综合考虑。
- 杨进平闻瑛王敏玲高星杜中亮江雯涵周海燕徐丹杨磊陈后勤袁磊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颈动脉斑块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