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菲

作品数:20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染色
  • 8篇切片
  • 5篇细胞
  • 4篇石蜡
  • 4篇HE染色
  • 4篇病理
  • 3篇荧光
  • 3篇荧光染色
  • 3篇预后
  • 3篇冷冻
  • 3篇冷冻切片
  • 3篇DAPI
  • 3篇病理切片
  • 2篇软骨
  • 2篇石蜡包埋
  • 2篇石蜡切片
  • 2篇肿瘤
  • 2篇免疫
  • 2篇抗原
  • 2篇抗原修复

机构

  • 20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赛默飞世尔科...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李丽
  • 20篇陈菲
  • 6篇步宏
  • 6篇包骥
  • 2篇叶丰
  • 2篇陈红
  • 2篇邓杨
  • 1篇姜勇
  • 1篇张立
  • 1篇龚萌
  • 1篇郑鸿
  • 1篇罗添友
  • 1篇钟晓蓉
  • 1篇陈红英
  • 1篇曹德宏
  • 1篇杨永凤
  • 1篇杨群

传媒

  • 1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合血清封闭降低石蜡切片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非特异性荧光背景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间接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indirect immunofluoreseence double-staining)是用未标记荧光素的两种不同种属一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再用两种不同荧光素标记的荧光二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在普通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光进行观察,从而对两种抗原分别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方法。目前,随着AlexaFluor新型窄谱染料”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李丽曹德宏陈菲杨群步宏
关键词:抗原修复石蜡切片
介绍一种改良的Von Kossa钙盐染色法被引量:3
2021年
在牙齿及骨骼外出现的钙沉积均为病理性钙盐沉积。草酸钙结晶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靶点的基础研究中,实验大鼠肾组织内沉积的草酸钙结晶在HE染色中不易观察,借助Von Kossa钙盐染色法对实验动物行钙盐特殊染色,以便半定量统计各肾脏组织内草酸钙结晶的量。Von Kossa钙盐染色法是一种金属置换法,硝酸银溶液作用于含有不溶性钙盐的切片时,钙被银置换,银盐在光的作用下被还原为黑色金属银,钙盐沉积处染色为黑色。Von Kossa钙盐染色法中最关键的硝酸银溶液染色步骤需要阳光照射,传统方法是将其置于阳光下或60 W灯泡前,放置1 h或更长时间,整个染色步骤耗时长且不容易控制。
李丽陈菲包春娟周琪琪包骥
关键词:HE染色
TRAP染色与免疫组化套染技术在骨组织损伤修复染色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se,TRAP)是破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酶,TRAP染色显示破骨细胞胞质中TRAP的活性,是破骨细胞的特异性染色[1]。本文首次采用TRAP染色与免疫组化套染技术,帮助研究者实现在同一张脱钙骨组织石蜡切片上观察破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共表达情况,该套染技术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脱钙骨组织制片比软组织制片过程繁琐且易出现脱片、染色背景深等问题,作者经反复摸索优化实验步骤,现将该套染技术介绍如下。
李丽陈菲包春娟周琪琪包骥
关键词:VEGF破骨细胞
FRK阳性表达程度与NSCLC的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杨永凤步宏张立李丽陈菲
3D球形软骨细胞行冰冻切片及染色的方法介绍
背景:本实验采用三维培养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软骨细胞成球,经病理检测鉴定体外培养的可行性,为后期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相关组织工程研究奠定基础.3D球形软骨细胞直径大小<1 mm.石蜡样本易于保存,但易导致细胞球皱缩、形态改变...
陈菲李丽何姝牛钰清周燕燕
非小细胞肺癌中磷酸化FRK蛋白的表达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磷酸化FRK(phospho-FRK,p-FRK)蛋白的表达及其预后分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162例NSCLC组织及其远端对照组织中p-FR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FRK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p-FRK在NSCL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p-FRK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远端对照组织(51.9%vs 11.7%,P=0.001)。p-FRK蛋白阳性水平与NSCLC病理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p TNM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FRK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呈负相关(χ2=17.849,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FRK蛋白是NSCLC患者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R=0.496,95%CI:0.295~0.836,P<0.05)。结论 p-FRK阳性患者预后较差,有望成为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新型标志物。
李丽寇玉玲陈菲孙兴旺
关键词:肺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紫外光固化胶在病理切片快速封片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为了解决传统的中性树脂封片固化时间长,空间占用率高,不适合数字切片扫描等问题,探究紫外光固化胶的制备,保证切片制备质量同时提高封片效率。方法选择环保安全的预聚物、活性稀释剂和光引发剂制备干燥速度快,透光率高,适用范围广,性质稳定的紫外光固化胶替代传统封片剂。结果制备出的紫外光固化胶(UV42胶)封片后在紫外光照下15 s可完全固化,透光率达88.4%~89.7%(在波长400~600 nm范围内),广泛适用于冷冻和石蜡切片的常规染色处理封片。使用UV42胶封片的病理切片,放置3年后性质依然稳定,且耐黄变性能良好。结论 UV42胶满足快速病理切片封片的需求。
张炳琪周燕燕邓杨罗添友李丽陈菲包春娟姜勇马朗包骥步宏
关键词:病理切片活性稀释剂环保安全透光率
纺锤体检测点蛋白BUB1B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高通量筛选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预后相关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探讨纺锤体检测点蛋白BUB1B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201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TNB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信息。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样本47例,肿瘤原发灶石蜡样本139例。对新鲜肿瘤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GSE38959和GSE65194差异分析并取交集,进行富集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与TNBC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其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利用edgeR对47例TNBC肿瘤组织与其中12例正常组织进行差异分析得到1559个上调基因和1376个下调基因,与GEO2R对GSE38959和GSE65194差异分析后的差异基因取交集后得到131个基因。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JAK-STA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利用Cytoscape分析得到Degree最高的10个基因:TOP2A、BUB1B、MKI67、PLK1、RRM2、PCNA、KPNA2、SMC4、PBK、IGF1。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分析发现BUB1B表达与TNBC预后显著相关[总生存期,HR=0.52,95%CI(0.35~0.77),P=0.001;无远处转移生存期,HR=0.72,95%CI(0.52~0.98),P=0.038]。139例肿瘤原发灶石蜡样本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显示BUB1B低表达与TNBC预后不良具有显著相关性[HR=0.41,95%CI(0.18~0.95),P=0.024]。结论BUB1B蛋白低表达与TNBC预后不良相关,其预后相关分子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培川钟晓蓉郑鸿李丽陈菲申梦佳李怡洁陈红曹师瑜步宏叶丰
关键词:乳腺肿瘤生物学标记预后
介绍一种新型普鲁士蓝与油红O套染的技术方法被引量:2
2023年
铁死亡是一种与传统细胞凋亡、坏死、自噬不同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其主要机制是在铁离子或酯氧合酶的作用下,催化细胞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产生大量的活性氧,从而诱导细胞死亡[1]。其中铁胞内转运与铁蛋白自噬释放铁离子、不饱和脂肪酸聚合和氧化均需利用病理技术手段来鉴定。因此,涉及普鲁士蓝与油红O染色两类特殊染色技术,常规方法是用连续2张组织切片分别染色、观察结果,弊端是无法在1张切片上直观展示两者的相关性。
陈菲李丽包春娟
关键词:肺组织冷冻切片普鲁士蓝
一种肠类器官样本快速石蜡块的制作方法被引量:3
2021年
类器官于2009年由Sato等[1]首次报道,其能较好地模拟体内细胞三维生长的生理条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研究并成为最具前景的实验技术。肠道病理的药理学、毒理学或微生物研究中常采用人或小鼠肠道组织进行肠类器官培养[2]。肠类器官培养成为研究和治疗肠道疾病可行的方法[3],也是一种全新的消化道疾病体外研究模型。
李丽陈菲包春娟周琪琪陈红英
关键词:石蜡包埋HE染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