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薇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脊柱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纵裂
  • 3篇先天性脊柱侧...
  • 3篇脊髓
  • 3篇脊髓纵裂
  • 3篇脊柱侧
  • 3篇脊柱侧凸
  • 3篇侧凸
  • 1篇腰椎
  • 1篇腰椎滑脱
  • 1篇一期手术
  • 1篇一期手术治疗
  • 1篇硬脊膜
  • 1篇占位
  • 1篇融合技术
  • 1篇切除

机构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陶惠人
  • 5篇李涛
  • 5篇苏薇
  • 4篇杨卫周
  • 4篇马骏
  • 4篇刘明
  • 4篇段春光
  • 4篇张波波
  • 2篇罗卓荆
  • 1篇沈超
  • 1篇李锋
  • 1篇张涛
  • 1篇王林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成人V度腰椎滑脱的腰5椎体切除复位融合技术
目的:介绍成人V度腰椎滑脱的腰5椎体切除复位方法,并凭借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V度腰椎滑脱患者行腰5椎体切除复位融合手术,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8岁和46岁,2例患者术前均存在腰痛及双下肢神经损害症状,保守治疗...
李涛陶惠人段春光苏薇杨卫周张波波沈超刘明马骏
关键词:腰椎滑脱手术治疗椎体切除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采用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评价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共有9篇,总样本量为218例。森林图结果显示,手术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的合并标准化统计量为33.83(95%CI:23.09∽44.57,P〈0.001),而手术前后的正常胸后凸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统计量为3.35(95%CI:-3.69∽10.39P=0.351)。此外,还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合并,结果提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53%(95%CI:6.54%∽28.16%)。[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合并脊髓纵裂可有效地矫正冠状面的Cobb角,骨性纵隔切除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截骨矫形可能更有利于提高矫形率,但仍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
刘明陶惠人杨卫周李涛张涛苏薇罗卓荆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脊髓纵裂META分析
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
刘明陶惠人段春光李涛张波波马骏苏薇罗卓荆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髓纵裂脊髓拴系综合征截骨术
一期手术治疗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硬脊膜成形术有必要吗?
目的:评估硬脊膜成形术在一期手术治疗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的先天性脊柱畸形中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到2011年3月期间,采用一期手术的合并Ⅰ型脊髓纵裂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4-27...
李涛陶惠人段春光苏薇杨卫周张波波刘明马骏
关键词:脊髓纵裂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 2016年6月于西京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9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合并椎管内占位。男5例,女2例;年龄11~31岁,平均19.14±7.52岁。MRI检查示7例全部位于胸段椎管内。5例位于髓内,1例位于髓外硬膜内,1例髓内及髓外硬膜内均有侵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7例患者均行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及椎管内占位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指标包括侧凸矫正率、手术并发症、椎管内占位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7~99个月,平均49.7±32.9个月。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患者占本单位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1.41%。术前行MRI检查,椎管内占位均准确定位;4例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7例均行术后病理学检查,示畸胎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术后冠状面主弯矫正率(55.05±18.75)%,术后矢状面主弯矫正率为(41.53±19.43)%。末次随访未见明显矫形丢失。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损害,半年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引流7d后治愈。1例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时发现椎管内占位复发,再次行椎管内占位切除术。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对其诊断均有重要价值。一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是安全有效的。
张波波陶惠人段春光王林李涛杨卫周吴太林李锋马骏苏薇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椎管内占位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