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作品数:8 被引量:25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海南岛小妹韧性剪切带的纳米尺度 被引量:9 2016年 为查明构造性质不明、空间位置不清楚的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西段——九所-陵水断裂带,采集断裂带东段小妹韧性剪切带中花岗岩、石榴石石英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3类样品,探讨其纳米尺度特征.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结果表明:这3类岩石存在多种纳米结构和构造,结合野外实践得到的该剪切带纳米颗粒的发育程度与其所受剪切作用有关.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可能有:(1)剪切力作用下层状硅酸盐热分解;(2)颗粒塑性变形后发生脆性破裂,再经剪切作用研磨而成.与台湾太鲁阁深大断裂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岩石样品进行SEM测试结果对比,发现其纳米颗粒特征和研究区具可比性,据此推测小妹韧性剪切带在区域构造归属上可能与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密切相关. 沈宝云 刘兵 刘海龄 周洋 刘成东 张雪芬关键词:扫描电镜 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展布特征 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延伸范围、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22条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构造解释,结合钻井岩石地层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构造解析分析法、筛选法以及回剥法对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筛除了新生代构造沉降量后的新生代地层底界面(反射地震Tg界面)的空间起伏形态特征和前新生代地层变形特征发现,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呈NEE向展布,其核部位于珠江口盆地东南部的陆洋过渡带下陆坡位置,即06号测线所在位置及其附近,琼东南盆地为造山带的NWW翼。此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地区前新生代晚期大地构造格局重建、南海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构造事实观测依据。 周洋 刘海龄 朱荣伟 沈宝云 黎雨晗 王印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 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的锆石U-Pb年龄制约 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获得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南北两侧地块的碰撞时间,对九所陵水东段采集的中高级变质石榴石石英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实验结果发现:原岩为沉积岩的石榴石石英片岩形成于晚泥盆纪;3个锆石变质壳谐和/近谐和年龄表明碰撞事件发生在(233±4)Ma左右;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为同构造侵位的花岗岩,其8个锆石增生年龄显示的是深熔作用的时间,为(206±3)Ma。这些研究成果对重建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在研究区内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沈宝云 周洋 朱荣伟关键词:LA-ICP-MS 锆石U-PB年龄 南海中—西沙地块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5 2017年 为确定南海西部的中—西沙地块是否存在前新生代地层与构造,对研究区内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层-构造解释,并结合围区钻井、拖网等岩石地层资料,在研究区北部发现了前新生代地层-构造变形形迹。运用回剥法、去断层恢复法和地质反序法对前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进行了古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套构造层,其中属于前新生界的下构造层可见褶皱、逆冲等挤压构造样式,前新生代末期,其构造形态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宽缓褶皱,结合断层逆冲推覆方向可判断其主要挤压应力来自于东南方向,并推测该挤压作用与古南海的扩张有关。 朱荣伟 刘海龄 姚永坚 周洋 王印 黎雨晗关键词:南海西部 南海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特征及其与南海扩张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确定中南—司令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及其在南部陆缘的延伸位置,并探讨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本文利用重磁异常、地震、莫霍面深度、P波速度特征、钻井拖网资料,对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厘定了中南—司令断裂带在东部次海盆与西南、西北次海盆之间呈NS向延伸,并南延至南海南部陆缘之上,深度上切割至莫霍面。根据南海海盆中磁异常条带走向的变化,及磁异常条带、走滑/转换断裂、扩张方向的印证关系,结合前人对古南海"剪刀状"碰撞闭合、南海扩张演化、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提出在32~25 Ma,伴随着南海东部次海盆的NNW向扩张,南海海盆及南沙地块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使中南—司令断裂走向由形成初期的NNW向转变为N—S向;23.5 Ma之后,顺时针旋转停止,南海东部次海盆继续NNW向扩张,西南次海盆呈NW—SE向渐进式扩张。作为一条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中南—司令断裂与红河-越东断裂、马尼拉海沟断裂三条深大断裂一起组成区域"滑线场",制约南海海盆的扩张与南沙地块的南移。 黎雨晗 刘海龄 朱荣伟 王印 周洋 徐子英关键词:南海扩张 新生代 纳米构造在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的首次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即俗称的九所-陵水断裂带.它最初是前人依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推断的一条近东西向大地构造边界带.由于缺乏构造变形的直接证据的发现,长期以来对该边界带的存在和地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对海南岛陵... 刘海龄 沈宝云 周洋 朱荣伟 王印 黎雨晗关键词:大地构造学 偏光显微镜 文献传递 南海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垮塌、解体模式初探 <正>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是刘海龄等前人近年来提出的关于南海地区前新生代晚期大地构造单元的一个新概念。前人通过对比南海南、北部陆缘中生代地层断层和褶皱特征,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发育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南海南部陆缘发育自北向... 周洋 刘海龄 朱荣伟 黎雨晗 王印关键词:地层变形 文献传递 海南岛小妹韧性剪切带纳米颗粒发育阶段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探讨韧性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而厘定纳米颗粒对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和应力机制的指示作用,选取了在小妹韧性剪切带里发育的3种岩石样品(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片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中的纳米颗粒结构及纳米颗粒的聚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存在2种基本形态——球形的粒状和长条形的柱状,粒状纳米粒子(纳米粒)在3种岩石中都广泛发育,而柱状纳米颗粒(纳米棒)则在花岗质片麻岩中最发育.对纳米颗粒聚集形态研究,可将发育阶段分为:粒化阶段-异化阶段-成层堆积阶段.再次活动时,首先是经过活化阶段,形成复体颗粒,然后再重复上述阶段.结合纳米颗粒形态变化过程,其形成机制可能为脆-韧性变形. 王印 刘海龄 刘海龄 张雪芬 朱荣伟 朱荣伟关键词:纳米粒 纳米棒 扫描电镜 构造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