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君
- 作品数:5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家庭护理联合生活方式强化管理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前,临床针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多以胰岛素治疗为主,目的在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严重低血糖发生,尽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1]。但因儿童青少年年龄特殊性,需于规范化、科学化治疗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高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服务,以保证治疗效果。家庭护理、生活方式管理作为优质管理模式,能使护理服务延续至患者家庭,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生活方式[2]。基于此,本研究对家庭护理联合生活方式强化管理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刘海鸥张春霞叶晓君
- 关键词:严重低血糖家庭护理1型糖尿病控制血糖不良生活习惯
- 路径化护理干预对儿童糖尿病的干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8
- 2017年
- 儿童糖尿病是指15岁之前所出现的糖尿病,多为1型,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多餐、多饮、多尿、消瘦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1],患儿往往需接受长期的胰岛素治疗,但由于在儿童属于特殊群体,依从性较差,加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欠佳,极易影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路径化护理措施为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护理模式,该方式主要是对患者入院直至出院整个过程进行干预,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完整性、延续性.
- 叶晓君陈珍琦蔡晓红
- 关键词:干预效果护理干预糖尿病儿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预后
- 团体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团体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根治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出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 =50)按常规的宫颈癌出院计划实施延续护理,干预组(n =47)以团体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进行延续护理。1年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癌因性疲乏自评量表(CFS)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 SAS (52.47±11.44)分,低于对照组的(57.62±10.5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98,P =0.024);干预组患者 CFS(18.36±8.69)分,低于对照组患者(22.04±9.2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20,P =0.046)。结论团体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术后患者焦虑情绪和癌症性疲乏水平,对其负性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 陈珍琦叶晓君张琼王洪萍
- 关键词:子宫肿瘤心理治疗
- 临床护理路径带教方式在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带教模式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实习的6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不同带教方式分为两组,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带教教学,n=30)与观察组(临床护理带教教学,n=30)。比较两组实习护士带教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考生比均分、操作考试平均分以及满意分数,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带教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带教效果,并且患者对于护生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 王接新张春霞叶晓君刘海鸥谢艳珊林程程陈珍珍
- 关键词:临床护理带教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 不同年龄组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组1型糖尿病(T1DM)青少年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其血糖控制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门诊就诊的210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在基线调查时,由T1DM青少年患者完成自我照顾行为量表,其父母或监护人填写父母参与和家庭冲突量表。6个月后测定患儿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水平。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10~12和13~15岁组中,不同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S)患儿HbA_(1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18岁组中,女性患者的HbA_(1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SES较低者的HbA_(1C)水平明显高于SES较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家庭结构的各年龄组HbA_(1C)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12岁T1DM青少年患者中,家庭冲突是HbA_(1C)水平的危险因素(B=3.21,P<0.01);在13~15岁T1DM青少年患者中,自我照顾行为是HbA_(1C)水平的保护因素(B=-2.30,P<0.01);在16~18岁T1DM青少年患者中,自我照顾行为是HbA_(1C)水平的保护因素(B=-2.43,P<0.01),性别为女性是HbA_(1C)水平的危险因素(B=3.69,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T1DM青少年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不同,护理人员需根据不同年龄组T1DM青少年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升血糖的控制效果。
- 叶晓君陈珍琦
- 关键词:血糖控制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