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姿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薏米
  • 2篇人工湿地
  • 2篇污水
  • 1篇滴灌
  • 1篇滴灌技术
  • 1篇新台糖22号
  • 1篇性状
  • 1篇伸长
  • 1篇生化性状
  • 1篇生活污水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性状
  • 1篇湿地净化
  • 1篇水质
  • 1篇水质净化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品质性状
  • 1篇人工湿地净化

机构

  • 4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正文
  • 4篇李素丽
  • 4篇彭姿
  • 3篇李志刚
  • 3篇何冰
  • 3篇杨平飞
  • 2篇李琼
  • 1篇张新彦
  • 1篇梁和
  • 1篇李帅
  • 1篇顾明华
  • 1篇李彦彦
  • 1篇康亮
  • 1篇陈伟刚
  • 1篇陈竑

传媒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六价铬对薏米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湿生植物薏米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CAW),各处理均有不种薏米的湿地为对照(NPW),研究不同浓度的Cr6+(0、20、40mg/L)处理对薏米人工湿地及不同水层区域污水中氮磷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1 d时,铬质量浓度为10 mg/L时促进薏米人工湿地对氨氮、总磷的去除;处理10 d、59 d时,铬质量浓度为10、40 mg/L时均表现为抑制。CAW、NPW对生活污水中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均随铬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且铬质量浓度为0、10 mg/L时NPW的降幅较大。薏米人工湿地对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优于无植物的对照(NPW),2种湿地均表现出湿地下层的去除率高于中层的。
彭姿李志刚李帅李素丽何冰杨平飞李彦彦李正文张新彦
关键词:六价铬人工湿地总磷生活污水
薏米人工湿地根系分解及其铬元素的释放和化学形态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湿生植物薏米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研究了不同浓度Cr6+(0、20、40 mg·L-1)处理对湿地植物薏米根系分解及铬元素含量和形态分布的影响,以期为研究根系中Cr的累积、形态转变及人工湿地高效处理含铬废水技术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薏米根系前30 d分解快速,之后分解缓慢;20、40 mg·L-1Cr6+处理与对照相比,根系的分解速率分别降低了40.63%、55.56%.分解前期(0~45 d)根残体对Cr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分解后期(45~60 d)根残体吸附能力减弱,根残体的Cr含量为先升高后降低,分解60 d后根残体释放出Cr.分解过程中重金属活性较强的乙醇提取态(F1)和去离子水结合态(F2)的含量均显著降低;在分解60 d后,Cr6+胁迫下根残留体内Cr以醋酸提取态(F4)含量最高,其他形态次之;不处理Cr6+根残体内Cr以残渣态(F6)为主要优势,百分比高达76.76%.本研究表明,分解过程中根内Cr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Cr6+胁迫下降低了根系分解率,但没有提高Cr的生物活性.
彭姿李志刚何冰李素丽杨平飞李正文梁和
关键词:人工湿地
薏米对含铬污水的净化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铬胁迫下薏米对含铬污水的净化作用及铬胁迫对薏米生理生化的影响,为人工湿地净化含铬污水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开展桶栽模拟人工湿地试验,以薏米为材料,定期浇灌不同浓度的Cr(Ⅵ)生活污水(0、5、20、40、60 mg/L K2Cr2O7),定期测定进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并检测薏米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薏米对含铬污水中COD的去除率随Cr(Ⅵ)浓度增大而降低,5mg/L的Cr(Ⅵ)处理在对总磷的去除率在90%以上,并随Cr(Ⅵ)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薏米叶中的MDA含量随Cr(Ⅵ)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叶片SOD、POD活性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薏米能耐受一定浓度的Cr(Ⅵ)胁迫,且对水质净化有较好的作用。
康亮李素丽李琼李志刚何冰李正文陈竑陈伟刚顾明华彭姿
关键词:薏米水质净化MDAPOD
滴灌对甘蔗伸长期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滴灌技术对新台糖22号甘蔗伸长期的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研究甘蔗灌溉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田间试验,在甘蔗伸长期前、中、后期各进行一次滴灌处理,每次灌溉量为60m3/ha,另以常规灌溉处理作对照,测定新台糖22号甘蔗伸长期株高、茎径、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叶绿素、SOD、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生理生化性状,蔗汁还原糖、甘蔗糖分、甘蔗纤维分等品质性状以及甘蔗产量等指标。【结果】甘蔗伸长期内,滴灌处理的株高、茎径和+1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株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下同),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滴灌处理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MDA低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滴灌处理蔗汁还原糖、甘蔗糖分和甘蔗纤维分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8.89%、7.50%和6.13%,但差异均不显著。滴灌处理的有效茎和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25.43%和27.26%,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论】综合考虑,滴灌技术对大田甘蔗伸长期灌溉的效果优于常规灌溉。
杨平飞李素丽周丰静李正文李琼彭姿
关键词:新台糖22号滴灌技术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品质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