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欣
- 作品数:15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Sp1介导核仁素对MRP1和BCRP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调控中
- 吴正军陈艳欣甘东辉林敏辉王凌燕江佩芳李佳蒸胡建达
- Sp1靶向抑制剂Mithramycin 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 吴正军陈艳欣甘东辉林敏辉王凌燕江佩芳李佳蒸胡建达
- 核仁素调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耐药机制的研究
- 尽管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仍有10%-40%的BCR-ABL阴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无法取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
- 陈艳欣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RK信号通路核仁素耐药机制
- 文献传递
- NPM基因沉默提高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CA46及Jurkat药物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 朱雅茹林敏辉陈英玉陈艳欣曹燕琴王凌燕胡建达
- 靶向铁稳态治疗白血病的策略转变:从铁螯合到铁过载诱导铁死亡
- 2022年
- 铁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参与各种重要的生理活动。由于铁的潜在毒性,人体具有严格的铁代谢调节机制来维持体内铁稳态。铁代谢失调及过量铁积累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铁的促氧化性质及其对DNA的破坏作用,过量的铁会促进白血病的发展,而且白血病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获得更多的铁来维持快速生长和增殖,即"铁成瘾"。铁螯合剂可清除白血病细胞内的铁,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然而"铁成瘾"使得白血病细胞更易受铁过载影响,对一种铁离子介导的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更加敏感。根据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对铁的不同需求,通过铁过载来选择性杀死白血病细胞的方法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文章就靶向铁稳态治疗白血病的策略进行综述。
- 郑湧智陈艳欣胡建达
- 关键词:铁代谢障碍白血病铁螯合剂谷胱甘肽转移酶
- 核仁素调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
- 陈艳欣胡建达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对比
- 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恶性度高,对化疗效果好,CHOP方案曾经是治疗DLBCL的标准方案,治愈率仅30%-35%,5年总生存率约30%-40%。利妥昔单抗加入CHOP后逐渐...
- 陈艳欣胡建达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化疗疗效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对比
- 背景和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恶性度高,对化疗效果好,CHOP方案曾经是治疗DLBCL的标准方案,治愈率仅30/%-35%,5年总生存率约30/%-40/%。利妥昔单抗加...
- 陈艳欣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化疗疗效
- 文献传递
- miR-155表达与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miR-155的表达与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在FLT3-ITD^(+)AML细胞系MV411中实现miR-155编码基因敲除,筛选单克隆细胞,PCR及Sanger测序鉴定单克隆细胞的基因型,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鉴定成熟miRNA的表达水平。MTT法计算半数抑制率,比较MV411细胞对多柔比星、奎扎替尼以及米哚妥林的药物敏感性。转录组测序分析miR-155敲除后MV411细胞mRNA水平的变化,基因集富集分析获得miR-155敲除后的信号通路的变化水平,Western blot验证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结果:通过PCR初筛和Sanger测序获得了4个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和1个基因插入的杂合子。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结果显示,这些单克隆细胞中成熟miR-155的表达显著低于野生型克隆。MT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miR-155基因敲除后MV411细胞对多种抗FLT3-ITD^(+)AML的药物敏感性有了显著增加。RNA测序显示miR-155敲除后mTOR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受到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mTOR、Wnt5α、β-catenin的表达下调。结论:miR-155敲除后能显著提升MV411细胞对多柔比星、奎扎替尼和米哚妥林的药物敏感性,这与包括mTOR及Wnt信号通路在内的多条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 王凌燕江佩芳李佳蒸陈艳欣胡建达
- 关键词:MIR-155多柔比星
- 核仁素调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
- 陈艳欣胡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