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砚湄
- 作品数:23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空军空降兵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 利他回报的道德生产力——艾克斯罗德视界中的合作理性被引量:1
- 2009年
- 反映利他回馈要求的"回报"策略具有促进合作的道德生产力,该策略确定了合作出现和演进的必要条件,具备培育和引导合作的适当性,能够通过利益博弈使个体之间的合作预期现实化。艾克斯罗德关于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四个特性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合作理性的特有机制。
- 史砚湄陈东勇王萍
- 关键词:利他回报道德生产力
- 资本的利己本性及其超越被引量:1
- 2007年
- 资本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强势扩张的根源及其以悖论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了扬弃资本的绝对利己主义异化状态,应该寻求超越资本利己本性并且引导其和谐过渡的力量。经济利他主义社会价值观,作为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线索。
- 史砚湄陈东勇
- 关键词:资本
- 从利己走向利他:实践理性超越经济理性
- 2009年
-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视野中,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利他选择,是由个人的实践成熟度来推动的,从物质利益支配的被动利他选择(实质利己)发展到由自我发展提供能动支持的主动利他,既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进程,也是社会共同体所需的价值原则。依据人的依赖性、基于物的依赖性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发展三大形式,以利他与利己变动展示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进程,表现为从原始血缘性利他本能到个人利己主义经济理性再到自由自觉的利他主义实践理性。
- 史砚湄陈东勇
- 关键词:利他利己
- 制度成本节约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互动
- 2012年
- 制度成本节约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马克思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对立统一联结起生产结构和市场结构,澄明了制度变迁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相关;诺斯以意识形态为形式因素,揭示了制度变迁对实现成本节约的意义;马克思在制度中理解人,赋予意识形态实质意义,提出了用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个人替代理性经济人偏好,确立了制度优化的高远动力基础。
- 史砚湄陈东勇
- '先行组织者'模式及其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有意义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者增强分析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自然辩证法》作为理工科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实现情况与学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
- 史砚湄陈东勇马龙飞
-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自然辩证法讲授法
- 经济利他主义界说
- 2006年
-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 史砚湄
- 关键词:互惠
- 利他主义的效率逻辑及其合目的控制
- 2006年
- 利他主义的效率逻辑及其合目的实现,是利他经济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认知路径。借鉴经济哲学分析的技术路线,以利他主义特有的效率价值为逻辑起点,依据自组织理论中吸引子概念蕴含的合目的控制理念,立足利他因素的存在机理,用利他主义充实制度设计,有助于深度解读利他经济行为,进而丰富国内经济哲学个案研究的学理资源。
- 史砚湄
- 关键词:利他主义
- 关于经济个人主义的三个经济学文本
- 2004年
- 经济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历史抽象形式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延伸、扩展,它的出现,摈弃了传统自然经济社会的封闭性、狭隘性、粗陋性,向市场经济提出了解放并保证个人权利、价值、尊严的要求。它关注从个人本身具有的特性出发,以保障并更好实现个人利益为准则,考察其经济活动与这种活动产生的机制的互动,探求个人的丰富性与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个人活动形成经济秩序,由于政治经济学的独立而成为理论上的自觉认识,意味着个人准则已作为解析社会基本运作的机制而获得理念上的成熟;经济规则的确立,同时也为个人对经济发展意义的揭示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史,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个人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从对个人利益的人性求证到斯密勾勒的市场社会的"经济人"这种个人形态到哈耶克以"真正的个人主义"系统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诸种观点,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肯定、尊重并依据个人的经济实践去分析、说明、构建社会演进的理论主旨。
- 史砚湄
- 关键词:经济人
- 有效率的利他主义——科拉姆的利他主义效率观评述
- 2008年
- 利他主义与效率的关系是探讨利他主义经济学价值不可回避的问题。科拉姆在其全新框架下以利他主义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为依据,揭示了情感、偏好、选择与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依据行动主体观念上的自觉性,使其能动选择利他的偏好结构,遵照"完美的利他主义"正义通则,人们更偏爱的利他主义社会状态证明了利他主义的效率。
- 张立艳史砚湄
- 可信赢得、信任给与和信任博弈被引量:3
- 2008年
- 信任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和谐力量,也是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将"经济人"市场求利行为与"道德人"理性选择的矛盾互动,渗透在双向互动的信任关系中,通过被信任者的可信、信任者的相信和彼此信任关系的博弈,探讨信任问题及其深层意旨。
- 史砚湄陈东勇
- 关键词:信任信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