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华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新加坡国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微球
  • 4篇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去甲
  • 3篇去甲斑蝥素
  • 3篇肝癌
  • 3篇斑蝥
  • 3篇斑蝥素
  • 2篇动脉
  • 2篇鼠肝
  • 2篇大鼠肝
  • 2篇大鼠肝癌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 1篇治疗肝癌
  • 1篇栓塞
  • 1篇兔肝
  • 1篇介入治疗肝癌

机构

  • 3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医药工业...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李琦
  • 4篇刘晓华
  • 3篇范忠泽
  • 3篇孙珏
  • 2篇李先茜
  • 1篇顾伟
  • 1篇凌昌全
  • 1篇高虹
  • 1篇张闽光
  • 1篇陈庆华

传媒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年份

  • 3篇2006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靶向控释剂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肝癌的基础研究
李琦范忠泽孙珏刘晓华花根才等
该项目针对临床中药介入治疗肝癌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生物降解材料海藻酸的生物粘附性和聚酸酐的释药性质,采用现代中药控释制剂技术,制备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并探讨其对肿瘤血管的栓塞作用、急性毒性、药代动力学、介入治...
关键词: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微球肝癌
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5
2006年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orcantharidin-alginicacid/polyacidanhydridemicro-spheres,N-MS)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N-MS。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组、空白微球(blankmicro-sphere,B-MS)组、NCTD-碘油组和N-MS组。各组荷瘤大鼠分别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NCTD、B-MS、NCTD-碘油和N-MS。治疗后,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时间、肝肿瘤体积和肝肿瘤坏死程度;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treptavidin-biotinperoxidasemethod,SP)检测各组大鼠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结果治疗后,N-MS组大鼠的生存期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肝肿瘤体积小于其他各组;肿瘤生长率和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肿瘤坏死程度和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MS经肝动脉介入对大鼠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NCTD、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李琦范忠泽李先茜刘晓华孙珏顾伟Paul HENG高虹
关键词:介入治疗微球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
去甲斑蝥素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鄄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APMS)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18只,在DSA下,行肝动脉造影后,以8mg/kg的剂量经肝动脉注入NAPMS,注入后10min、1,7、14、21和30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心、肝、肾、脾、肺、胰、胃等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结果兔肝动脉栓塞前,肝脏血管造影清晰,栓塞后10min造影,远端微血管消逝,肝动脉增粗、迂曲。介入栓塞后第1、7、14、21和30天造影远端血管均未显影。肝脏病理结果显示微球栓塞于肝窦前小动脉。栓塞后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AST,ALT均在栓塞后1d达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7d左右恢复正常水平(P>0.05)。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3天达最高值,第7天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作用,栓塞时间在1个月以上,是较理想的介入栓塞剂。
李琦范忠泽孙珏李先茜刘晓华Paul Heng张闽光
关键词:介入治疗去甲斑蝥素栓塞微球
蜂毒素微球经动脉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观察蜂毒素微球 ( M- MS)经动脉介入对大鼠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复乳 -液中干燥法制备蜂毒素 -聚乳酸 /羟乙酸微球 ,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并随机分为四组 ,分别经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 ( NS,1 .5 ml/kg)、蜂毒素 ( Melittin,0 .35 mg/kg)、空白微球 ( B- MS,1 0 mg/kg)和蜂毒素—聚乳酸 /羟乙酸微球 ( 1 0 mg/kg)。比较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肿瘤坏死程度和生存时间。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Melittin组、B- MS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 P<0 .0 1 ) ,肿瘤坏死程度以轻中度为主 ,但两组动物生存时间均未能明显延长 ( P>0 .0 5 )。M- MS组与 NS组、Melittin组及 B- MS组相比 ,肿瘤生长抑制显著 ( P<0 .0 1 ) ,肿瘤坏死更广泛、更彻底 ,且经蜂毒素微球治疗的大鼠生存期显著延长 ( P<0 .0 1 )。结论 :蜂毒素以药物微球的剂型经肝动脉给药 ,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蜂毒素和空白微球。
李琦刘晓华陈庆华凌昌全
关键词:蜂毒素微球介入治疗肝癌药理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