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颖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沙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心力衰竭
  • 2篇血糖
  • 2篇血糖增高
  • 2篇预后
  • 2篇预后影响
  • 2篇衰竭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高血糖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心病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机构

  • 7篇长沙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贾颖
  • 4篇陈然
  • 3篇黄玉艳
  • 3篇汤长春
  • 2篇刘赵云
  • 1篇吴鹏翠
  • 1篇程春
  • 1篇关贤颂
  • 1篇龙骁
  • 1篇李祥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AMI后心力衰竭应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的疗效及对NT-proBNP及心肌能量消耗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肌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AMI后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培哚普利常规剂量组及培哚普利高剂量组,每组40例。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剂量组给予培哚普利4.0 mg/d,高剂量组给予培哚普利8.0 m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NT-pro BN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心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浆NT-pro BNP及心肌能量消耗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每搏输出量(SV)、左室后壁厚度(PWT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收缩末期张力[左室收缩末期周向室壁应力(c ESS)]、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EE)、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治疗后,高剂量组的收缩压、舒张压、PWTs、LVIDs低于常规组(P<0.05,P<0.01),SV、LVEF高于常规组(P均<0.05),MME[(1.20±0.16)cal/systole vs(1.42±0.20)cal/systole]、c ESS[(184.7±30.5)kdyn/cm^2vs(234.0±37.5)kdyn/cm^2]、NT-pro BNP[(1 208.4±520.7)ng/ml vs(1 551.8±620.4)ng/ml]低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 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高剂量培哚普利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心肌能耗和血浆NT-pro BNP水平,提高心功能。
龙骁陈然程春黄玉艳贾颖吴鹏翠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培哚普利能量消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增高对住院期间预后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增高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1186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为2组:高血糖组585例,正常血糖组601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正常血糖组住院时间、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与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糖组比较,正常血糖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vs 24.3%,0.7%vs 1.5%,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糖增高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r=0.716,P<0.05),与死亡呈正相关(r=0.701,P<0.05)。结论血糖增高可能导致AMI患者心力衰竭及病死率增加。
汤长春陈然刘赵云贾颖黄玉艳
关键词:心肌梗死高血糖症住院病人预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与存活率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21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析发生胃肠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213例患者共有36例发生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17%。冠心病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75岁、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脏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败血症等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75岁、呼吸衰竭、败血症为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此外,发生胃肠道出血会明显增加患者的总病死率与心血管相关的病死率。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胃肠道出血风险较高者,应考虑预防性用药,或适当减少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能减少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
贾颖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胃肠道出血
血糖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糖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895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两组,其中高血糖组(425例),正常血糖组(4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观察影响。结果两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高血糖组在心衰发生率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血糖组在再住院率、糖尿病发生率、心衰发生率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糖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增高可能会导致AMI患者心衰及再住院率增加,并转化糖尿病增多。
汤长春陈然李祥贾颖黄玉艳
关键词: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远期影响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1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研究对象中3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剩下6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发病情况、病程等,并测量与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关的指标,如血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收缩压(SBP)、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等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的因素很多,如高浓度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血尿酸,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降压、降血脂治疗,以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性、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贾颖
关键词:2型糖尿病冠心病疗效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24 h动态心电图指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2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QTC、QTD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抗室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贾颖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胺碘酮
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4年1月~2015年2月患者91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经肱动脉途径设为A组(28例),经桡动脉途径设为B组(31例),经股动脉途径设为C组(32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动脉血管痉挛、穿刺成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成功率比较,A组较B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9%vs87.1%,P<0.05),A组的平均动脉穿刺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6)min vs(4.5±1.4)min,P<0.05)],但在相关的并发症方面,B组血管痉挛较A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vs 7.1%,P<0.05),但在皮下淤血方面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vs 50.0%,P<0.05),在皮下血肿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vs 17.9%,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是一种安全性较高,血管并发症少的检查方法,股动脉穿刺途径可替补,肱动脉穿刺途径并发症多,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汤长春陈然关贤颂刘赵云赵杨程贾颖
关键词: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可行性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