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权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慈悲》
  • 1篇新作
  • 1篇英语
  • 1篇英语词汇
  • 1篇上帝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女性
  • 1篇主体性建构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记忆
  • 1篇习得
  • 1篇流散
  • 1篇莫里森
  • 1篇救助
  • 1篇记忆
  • 1篇孩子
  • 1篇黑人
  • 1篇黑人女性
  • 1篇慈悲

机构

  • 4篇四川外国语大...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 4篇周权
  • 1篇石明明

传媒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外文研究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记忆、空间与身份认同:《慈悲》中的文化记忆形式被引量:1
2018年
文化记忆已逐渐成为流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作为一部优秀的流散作品,莫里森的《慈悲》展演了建筑、文字和身体等三种建立在空间维度上的文化记忆形式及其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白人雅各布通过为自己修建豪宅体现其对欧洲殖民文化记忆的认同;黑人女性代表佛罗伦斯用手指甲在雅各布新修的豪宅内部刻入其创伤记忆,从内部消解白人主流记忆,建构了一种属于黑人女性群体的反历史;而印第安土著莉娜则将土著文化记忆以身体化的方式进行传承。这些空间化的文化记忆形式不仅体现了流散者的个体身份认同,而且隐含了其所属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
周权
关键词:慈悲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慈悲》中流散女性的空间体验与主体性建构
2017年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现代作家中公认的叙事高手,其叙事作品始终关注流散女性的主体性建构。本文以其小说《慈悲》为例,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切入,探讨莫里森为三位流散于主流文化的女性指出的主体性建构策略:封闭移动的底层物理空间体验给白人丽贝卡注入了乐观的精神力量;"第三空间"的文化"杂糅性"是土著女性莉娜进行主体精神空间建构的结果;通过"为人母"的母性身体空间体验,白黑混血儿"悲哀"走向了"完整"。显然,不同空间的体验使得这些流散女性成功地建构了各自的女性主体性。
周权
关键词:《慈悲》主体性建构
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体建构被引量:10
2017年
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当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关注了深受其害的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体建构。本文以身体叙事为切入点,通过展现有着深黑肤色的女主人公布莱德曲折的主体建构历程,探讨了莫里森在《上帝救助孩子》中为深黑色黑人女性主体建构指明的道路,即面对主流审美观的厌恶、疏离与压抑,深黑色黑人女性唯有回归黑人母性/母爱、利用自己的母性身体才能成功建构主体性。
周权
关键词:莫里森
教师辅助对基于学习游戏习得英语词汇的效果研究
2014年
语言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同时又强调教师辅助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该研究采用对比实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讨教师辅助在大学生利用英语学习游戏习得词汇的效果。研究表明:教师的辅助可以给学生带来好的词汇习得效果,并能激发学生对这种词汇学习方法的兴趣。该文还分析了产生该结果的原因,旨在为语言学习游戏的使用和研究提供启示。
石明明周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