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红梅

作品数:11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贴膏
  • 4篇凝胶
  • 2篇当归
  • 2篇当归挥发油
  • 2篇蒸馏
  • 2篇体外
  • 2篇体外释放
  • 2篇透皮
  • 2篇中药
  • 2篇馏分
  • 2篇经皮给药
  • 2篇经皮给药系统
  • 2篇经皮吸收
  • 2篇挥发油
  • 2篇给药
  • 2篇给药系统
  • 2篇分子蒸馏
  • 1篇脂性
  • 1篇质谱
  • 1篇质谱法

机构

  • 1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新奥集团

作者

  • 11篇吴清
  • 11篇林红梅
  • 5篇王逸飞
  • 4篇刘艳
  • 4篇李辉
  • 4篇马书伟
  • 3篇邱玥
  • 2篇张庆
  • 1篇兰颐
  • 1篇吴志生
  • 1篇谭鹏
  • 1篇毛颖秋
  • 1篇赵博琛
  • 1篇康倩
  • 1篇夏珍珍

传媒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方车前凝胶贴膏的制备及初步评价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旨在将复方车前水浸膏制备为易于使用的复方车前凝胶贴膏。[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联合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法,以初黏力、持黏力、180°剥离强度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制备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京尼平苷酸为指标,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以小鼠H22肝癌腹水模型对其药效进行评价。[结果]优化得到复方车前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为NP700,PVPK90,甘油,甘羟铝,酒石酸,蒸馏水(8∶5.38∶32.5∶0.5∶0.5∶44.62)。凝胶膏中京尼平苷酸24 h体外释放(81.23±1.52)%。给药7 d后,与模型组相比,贴膏组与浸膏组小鼠腹水量显著减少(P<0.01),腹水中VEGF的量显著下降(P<0.05),免疫功能破坏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贴膏组与浸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车前凝胶膏的处方合理,制备的凝胶膏黏性良好,指标成分京尼平苷酸体外释放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复方车前凝胶贴膏能有效减少小鼠腹水量,效果显著。
夏珍珍陈柽李冰韶王永洁谢远平林红梅吴清
关键词:PLACKETT-BURMAN体外释放
微针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微针给药是一种具有微米尺度的经皮给药技术,具有给药效率高、无痛、患者顺应性强、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微针的制作材料有硅、金属、聚合物等;微针给药在大分子给药、痤疮、美容行业等应用广泛,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如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
徐铃燕林红梅王逸飞马书伟吴清
基于PLSR分析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馏分中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馏分的化学成分与其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用分子蒸馏设备对当归挥发油进行分馏,气质联用色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表征所得馏分的化学组成;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模型,评价各馏分的细胞毒作用和抗炎作用;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馏分中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结果当归挥发油经分子蒸馏后得到6个馏分,且各馏分均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一氧化氮,表现出抗炎作用;PLSR结果显示建立的回归模型合理,馏分中的十九烷、2,2-二甲基-1-苯基-1-丙醇、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十六烷、阿魏酸、十三酸、亚油酸、油酸、5,8,11-十七碳三炔酸甲酯与抗炎作用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为当归及其他中药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中药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数据。
张庆茹庆国林红梅刘艳康倩李辉吴清
关键词: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抗炎偏最小二乘法
近红外成像技术与流变学结合评价中药凝胶贴膏品质的研究
目的:采用流变学和近红外化学成像技术测定中药凝胶贴膏的流变学特性及其表面的均匀性,优选出载药量大、均匀性好、质量较优的中药凝胶贴膏.方法:将加入凝胶贴膏中的中药浓缩至不同的相对密度,制备含不同相对密度浸膏的中药凝胶贴青,...
王逸飞邱玥徐铃燕马书伟林红梅吴清
关键词:流变学
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馏分GC-MS分析及抗氧化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后各馏分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能力。方法用分子蒸馏设备对当归挥发油进行分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表征各馏分的化学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其化学组成的差异,用2,2-二苯基-1-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各馏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当归挥发油经分子蒸馏后得到6个馏分。GC-MS结果显示藁本内酯是各馏分的主要成分。PCA结果显示各馏分除了在Z-藁本内酯上的差异外,馏分6中的油酸和馏分5中的Z-氧代环十七碳-8-烯-2-酮与其他馏分有较大差异。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各馏分都有抗氧化能力但有差异,而且对馏分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无依赖性,馏分6和馏分5的抗氧化能力较强,可能与其所含的特异性成分有关。结论本研究可为当归和其他中药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张庆茹庆国林红梅李辉刘艳吴清
关键词:当归挥发油分子蒸馏气相色谱-质谱法抗氧化
基于近红外化学成像技术的市售凝胶贴膏空间分布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采用近红外化学成像技术,研究6种不同品牌的市售凝胶贴膏表面的均匀性,实现近红外化学成像技术应用于凝胶贴膏均匀性评价性,结合黏附力的测定,评价市售凝胶贴膏的优劣。方法:采集6种不同品牌的市售凝胶贴膏表面的近红外成像光谱,运用基础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构建自相关的近红外成像图,直观化的展示凝胶贴膏表面的均匀性;同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对凝胶贴膏的黏附力进行测定。结果:通过对自相关的近红外成像光谱相关性的统计,品牌1、2、3的近红外光谱相关性的RSD值均<0.1,而品牌6光谱相关性的RSD值高达23%。6个品种的凝胶贴膏黏附性差异明显,成像图的可视化轮廓表达了不一样的均匀程度。结论:该研究为凝胶贴膏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提供依据,并优选出质量较优的凝胶贴膏。
王逸飞章烨雯王景雁林红梅徐铃燕谭鹏吴志生吴清
关键词:均匀性黏附性
D-最优混料设计结合多种力学指标优化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处方及其体外释放透皮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该研究旨在优化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以及评价其体外释放与透皮行为。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通过探子初黏力试验,180度剥离强度试验和胶强度试验测定凝胶贴膏的黏性指标,包括初黏力,黏接力和内聚力,确定最优基质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有效成分栀子苷为指标,研究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能。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为NP700,甘羟铝,酒石酸,甘油,PVP K90,蒸馏水(9∶0.7∶0.8∶30∶5∶30.5)。凝胶贴膏中栀子苷24 h体外释放(77.02±3.73)%,经皮渗透速率为7.25μg·cm^(-2)·h^(-1),24 h累积渗透量为(156.22±4.90)μg·cm^(-2)。最优基质处方下制备的柴栀凝胶贴膏具有良好的黏性,栀子苷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体外透皮接近零级方程。
章烨雯于竞新王景雁茹庆国刘艳王逸飞林红梅吴清
关键词:体外释放
细胞共培养人体皮肤类似物超微结构观察及其渗透性测试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人体皮肤类似物模型形态结构,对其屏障功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通过胶原蛋白包被成纤维细胞,制备真皮层,真皮层表面接种角质细胞,浸没培养1周后,气一液界面培养以促进角质细胞的分化形成角质层,3周后收获皮肤模型;通过肉眼观察、电镜观察皮肤类似物的宏观结构和超微结构;以吲哚美辛作为模型药物,进行体外透皮实验考察细胞共培养皮肤类似物模型的屏障功能。结果皮肤类似物形成与人类皮肤相似的真皮层和表皮层,表皮层表面形成完整的角质层,具有与人类皮肤类似的超微结构;24h内渗透性实验结果显示皮肤类似物屏障功能略低于大鼠腹部皮肤,但22—24h,皮肤类似物对模型药的透过速率远小于大鼠腹部皮肤(约为其28%),且2种皮肤模型对吲哚美辛经皮渗透的稳态流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皮肤类似物有与人体皮肤相类似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大鼠腹部皮肤相比对吲哚美辛有相似的屏障作用,有望替代动物皮肤成为经皮给药系统评价的新型皮肤模型。
李辉王景雁林红梅于竞新章烨雯毛颖秋吴清
关键词:超微结构角质层
薄荷醇对不同logP值中药有效成分经皮吸收的促透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考察薄荷醇作为经皮促透剂对系列不同log P值(即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有效成分经皮促透作用,探讨其对复杂中药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规律。方法:选择系列不同log P值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模型药物,即蛇床子素(OT,log P=3.85)、川芎嗪(TMP,log P=2.34)、阿魏酸(FA,log P=1.26)、葛根素(PR,log P=-0.35)和京尼平苷(GP,log P=-1.01),采用体外透皮试验测定不同浓度薄荷醇对各模型药物的经皮促透作用,并根据药物log P值与其对应促透倍数建立相关性,总结并推测薄荷醇对复杂中药有效成分的经皮促透特征和规律。结果:1%浓度薄荷醇对系列模型药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经皮促透作用。但是,当其应用浓度达到3%时,薄荷醇可显著促进不同log P值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经皮促透效果较为明显,且呈浓度依赖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薄荷醇作用下,药物log P值与其对应促透倍数对数值呈良好负线性关系。同时,当药物log P值低于一定值(估计log P值约为-1^-0.5)后,其促透倍数开始表现出下降趋势。结论:适宜浓度的薄荷醇可有效促进不同log P值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而对log P值较低的成分,其经皮促透效率更高。
王景雁兰颐林红梅赵博琛刘艳茹庆国于竞新王逸飞吴清
关键词:薄荷醇促透剂经皮吸收亲脂性
体外透皮实验常用皮肤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TDDS)具有控释、易移除、有效成分局部浓度高、安全性好、毒副作用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药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也是目前国内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TDDS系统需要对药物做大量的关于经皮吸收和皮肤滞留量的...
邱玥马书伟林红梅吴清
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经皮吸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