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永涛

作品数:8 被引量:152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落叶阔叶
  • 6篇落叶阔叶混交...
  • 6篇阔叶
  • 6篇阔叶混交林
  • 6篇混交
  • 6篇混交林
  • 6篇常绿
  • 6篇常绿落叶阔叶...
  • 3篇亚热带
  • 3篇物种
  • 3篇鄂西南
  • 2篇演替
  • 2篇植物
  • 2篇土壤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类型
  • 2篇物种组成
  • 2篇保护区
  • 2篇次生
  • 1篇演替阶段

机构

  • 5篇湖北民族学院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8篇黄永涛
  • 5篇姚兰
  • 5篇艾训儒
  • 4篇刘峻城
  • 4篇冯广
  • 3篇丁易
  • 2篇易咏梅
  • 1篇吕瑜良
  • 1篇崔国发
  • 1篇程辉
  • 1篇臧润国
  • 1篇唐青青
  • 1篇林勇

传媒

  • 4篇林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被引量:29
2015年
为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合理保护与利用此类森林植被,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星斗山和木林子典型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分析了常绿和落叶物种比例随群落类型及环境因子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将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即青冈-翅柃+尖连蕊茶(Cyclobalanopsis glauca-Eurya alata+Camellia cuspidata)群落(I)、川陕鹅耳枥+青冈-翅柃(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Eurya alata)群落(II)、川陕鹅耳枥+青冈-水马桑(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Weigela japonica)群落(III)、光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翅柃(Fagus lucida+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Eurya alata)群落(IV)和川陕鹅耳枥+交让木+包果柯-翅柃(Carpinus fargesiana+Daphniphyllum macropodum+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Eurya alata)群落(V);(2)常绿和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多度、胸高断面积及重要值等指标随群落类型而变化。在群落II、III和V中落叶物种占优势,而在群落I和IV中二者无显著差异;(3)各类型群落在小径级(1–5cm)内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大于常绿物种,但多度、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大都小于常绿物种。在中径级(5–10 cm)内,群落I和群落IV的各项指标都表现为常绿物种大于落叶物种,而群落II、群落III和群落V的则相反。在大径级(≥10 cm)内,各群落类型的落叶物种都占显著优势,其各项指标大于常绿物种;(4)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氮含量和土壤磷含量是影响各群落类型内常绿和落叶物种比例变化的主导因子。
黄永涛姚兰艾训儒吕世安丁易
关键词:群落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海南岛霸王岭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比较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对海南岛霸王岭林区沿海拔梯度自然分布的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霸王岭林区此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差异显著;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较差,土壤养分的总含量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中上等级,高于海南全岛土壤养分的平均水平,说明海南岛的原始热带林能较好地保持林地土壤肥力。
黄永涛吕瑜良丁易余兆波程辉
关键词:林地土壤养分状况
湖北星斗山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研究鄂西南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了解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变化规律、群落构建机制和植被恢复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以鄂西南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建立48个20 m×20 m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FDP),运用聚类分析进行群落类型划分并通过指示种分析辨识不同群落类型指示种,然后比较不同群落类型的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星斗山森林样地分为3种群落类型:亮叶水青冈群落(分布在海拔1 460-1 670 m处)、灯台群落(分布在海拔1 230-1 500 m处)和川陕鹅耳枥群落(分布在海拔1 360-1 450 m处);非维度多尺度标定排序结果表明灯台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亮叶水青冈群落的差异最大,而川陕鹅耳枥群落的物种组成则与其他2个群落类型的相似性更为接近;川陕鹅耳枥群落的树木个体密度高于灯台树群落,但与亮叶水青冈群落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灯台群落的胸高断面积显著低于其他群落类型,但亮叶水青冈群落和川陕鹅耳枥群落的胸高断面积无显著差异,灯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亮叶水青冈群落,但与川陕鹅耳枥群落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落叶树种在3个群落中均占有较大比例,灯台群落中的落叶树种比例最高;在3个群落类型中,亮叶水青冈群落中分布更多胸径大于10 cm和高度超过10 m的树木,而灯台群落和川陕鹅耳枥群落中的小径级个体比例较高。【结论】星斗山3种群落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亮叶水青冈群落更加接近该地区的原生群落,灯台群落是强烈人为干扰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川陕鹅耳枥群落是介于灯台群落和亮叶水青冈群落之间的群落类型,具有较好的恢复潜力。
姚兰艾训儒吕世安冯广刘峻城黄永涛
关键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林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湖北木林子保护区大样地的木本植物多样性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大样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索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动态、环境异质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调控机制等奠定基础。[方法]参照CTFS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15 hm^2大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228种84 189株,分属于112属61科,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30种11 863株,分属于71属44科;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67种1721株,分属于40属29科;以1 cm为起测径级和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3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6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均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0.2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8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样地内个体数量超过1 000的物种有18种,占样地所有物种数的7.89%,但个体数量之和占样地总个体数量的70.63%;样地上层乔木以小叶青冈和多脉青冈为主,中、下层的翅柃个体数量最多,重要值最大;样地内稀有种比例极高,有116种,占物种总数的50.88%,但个体数量仅占总个体数量的0.14%;群落物种组成中最主要的科为壳斗科和山茶科;样地中共有萌生木本植物137种18 880株,分属于76属42科,分别占样地总物种、个体数量、属及科数的60.1%,22.4%,62.8%和65.6%,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萌生木本植物有64种,分属于43属26科,共计1 073株,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7种,分属于15属和9科,共计46株。[结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木本植物种类丰富,主要由壳斗科和山茶科组成,�
姚兰崔国发易咏梅黄永涛冯广刘峻城艾训儒
关键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稀有种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分析鄂西南森林动态样地内优势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动态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参照热带森林科学中心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大样地,调查并鉴定胸径大于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在垂直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树木高度层次的降低而升高;在径级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径级增大而降低,呈倒"J"形分布趋势;按所分布的径级数量不同可将群落内的物种分为10类,多数物种主要分布于小径级范围,但优势种群则集中分布于某个径级或均匀分布于各径级,表明优势种群可能有集中更新和连续更新2种方式;在胸径小于10 cm的径级内翅柃最占优势,而在其他径级内壳斗科物种占主要优势;群落中大部分种群有超过60%个体分布在最低的2个垂直层次内,且有超过85%的个体胸径小于10 cm,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更新趋势,群落总体上处于进展演替中;对群落中径级和高度级上都占优势的25个种群的动态分析表明,16种属进展种群,3种属近期处于稳定状态但远期将趋于衰退状态,2种属衰退状态,4种属进展期与衰退期相间出现及个体数量存在波动的种群。【结论】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体较小,大径级和高度级树木种类及个体较少,绝大多数优势种群及群落总体均处于进展演替阶段,群落具有良好的自然更新。
姚兰艾训儒易咏梅黄永涛冯广刘峻城
关键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径级结构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被引量:65
2016年
不同物种间的功能性状差异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的基础,而物种内个体间的性状变异对物种的共存和分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28种主要树种(通过物种多度排序获得,其中常绿和落叶树种各14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叶习性树种的4种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和比茎密度)在种间和种内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1)常绿和落叶树种在4种功能性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常绿树种的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显著低于落叶树种,但叶干物质含量和比茎密度则显著高于落叶树种;(2)比叶面积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叶习性(57.49%),叶面积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66.80%)和种内变异(27.52%),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38.12%)和种内(33.88%)变异,但比茎密度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种内变异(51.50%),其次为种间变异(32.52%);(3)常绿和落叶树种种间水平的性状相关性可能掩盖各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种内变异能够显著影响群落间的植物功能性状差异,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程度存在差异。
唐青青黄永涛丁易臧润国
关键词:功能性状种内变异
海南霸王岭热带低地雨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气候调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商业采伐、非法盗伐、农业活动和人类栖息地扩张等原因,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目前,热带雨林的保护及恢复...
黄永涛
关键词:演替阶段理化性质土壤肥力
文献传递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自然恢复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比较环境与空间因素在群落恢复与构建中的作用,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此类森林的自然恢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龄林、35年天然次生林(1980年采伐)和20年天然次生林(1995年采伐)中各随机选取10块森林动态固定样地(20 m×20 m),对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稀疏物种丰富度(以100个树木个体为基数)进行比较,采用冗余分析(RDA)对30块样地进行排序。将空间(PCNM)和环境变量(土壤与地形)一同作为解释变量对不同恢复群落物种组成进行方差分解,以环境和恢复时间作为解释变量对30块样地的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和稀疏物种丰富度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群落在恢复过程中,木本植物多度(F=8.64,P<0.01)、物种丰富度(F=10.24,P<0.001)和稀疏物种丰富度(F=9.615,P<0.01)均显著减少,胸高断面积(F=14.2,P<0.001)显著增加,土壤环境则无显著变化(P>0.05);土壤密度、土壤p H、坡向、坡度、海拔和坡位对研究区物种组成的解释能力显著(P<0.05);方差分解显示,恢复20年次生林、恢复35年次生林和老龄林分别有31.4%,36.8%和54.1%的物种组成变异受环境影响,空间因素(PCNM变量)仅对恢复35年次生林(16.8%)和老龄林(23.2%)的物种组成变异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恢复20年次生林无显著影响(P>0.05);同步自回归结果显示,恢复时间、凋落物厚度、坡度、海拔、坡向机土壤p H对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均会发生明显变化,环境、空间及恢复时间是决定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种源空间扩散、优先效应等随机过程�
冯广艾训儒姚兰刘峻城黄永涛林勇
关键词:自然恢复次生演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