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龙

作品数:11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中年
  • 3篇心血管
  • 3篇血管
  • 3篇血症
  • 3篇早期体重
  • 3篇体重
  • 3篇体重变化
  • 3篇中年时期
  • 3篇甘油三酯
  • 3篇META分析
  • 2篇动脉
  • 2篇心血管疾病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血管疾病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肥胖
  • 2篇甘油三酯血症
  • 2篇高甘油三酯

机构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省心血管...

作者

  • 11篇赵连成
  • 11篇周龙
  • 8篇李莹
  • 8篇武阳丰
  • 7篇郭敏
  • 2篇刘小清
  • 2篇高向民
  • 2篇麦劲壮
  • 2篇吴勇
  • 1篇欧艳秋
  • 1篇聂志强
  • 1篇田野

传媒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年早期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时期体重变化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成年早期的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时期的体重变化与中年时期高甘油三酯(TG)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参加1998年我国大规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的15组人群样本,每个人群整群抽样约1 000人,其年龄在35~59岁(定义为中年时期),男女各半,询问研究对象25岁时(定义为成年早期时)的体重,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根据研究对象25岁时的体重和调查时的身高,计算其25岁时的体重指数(BMI);研究对象成年早期按BMI水平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18.5~23.9 kg/m^2)、超重组(BMI:24~27.9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25岁至中年时期的体重变化为现测体重减去25岁时体重,根据体重变化将研究对象分为<-7.5 kg组、-7.5^-2.6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和>12.5 kg组共6组。分别探讨25岁时的体重状态和随后的体重变化与高TG血症的关系。结果:共有13 883人纳入分析,研究对象按BMI水平的4个分组中年时期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2.8%、26.0%、27.4%和30.8%,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25岁至中年时期的体重的6组研究对象的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2.5%、14.0%、17.8%、24.2%、31.5%和40.9%,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25岁时的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时期高TG血症正相关(趋势检验P<0.01)。结论:成年早期的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时期罹患高TG血症独立相关。
周龙李莹郭敏田野武阳丰赵连成
关键词:体重高甘油三酯血症
成年早期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时期体重变化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成年早期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时期的体重变化与中年时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关系。方法利用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的12个省市15组35~59岁(男女各半)人群样本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根据研究对象25岁时的体重指数(BMI)水平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n=1 331)、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n=10 400)、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 019)和肥胖组(BMI≥28 kg/m2,n=133),根据研究对象25岁至中年时期体重差值分为〈-7.5 kg组(n=903)、-7.5~-2.6 kg组(n=1 883)、-2.5~2.5 kg组(n=2 573)、2.6~7.5 kg组(n=2 786)、7.6~12.5 kg组(n=2 674)和〉12.5 kg组(n=3 06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25岁时体重状态和随后的体重变化与低HDL-C血症的关系。结果共有13 883人纳入分析,25岁时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中年时期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0.7%(143/1 331)、15.5%(1 612/10 400)、16.3%(330/2 019)和24.8%(33/133),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25岁至中年时期体重变化〈-7.5 kg组、-7.5~-2.6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k g组和〉12.5 kg组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8.8%(79/903)、8.0%(151/1 883)、10.5%(269/2 573)、13.4%(373/2 786)、19.1%(511/2 674)和24.0%(735/3 064),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25岁时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时期低HDL-C血症正相关(趋势检验P〈0.01)。结论成年早期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时期罹患低HDL-C血症独立相关。提示应充分重视青年时期的肥胖防治,控制超重和肥胖是预防低HDL-C血症的有效措施。
赵连成周龙李莹郭敏武阳丰
关键词:胆固醇HDL体重
成年早期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期体重变化与新发2型糖尿病的关系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探讨成年早期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期体重变化与2型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的14组35~59岁(男女各半)人群样本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25岁时体重状态和随后其变化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共12 674人纳入分析,其25岁时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超重组(BMI 24.0~27.9 kg/m^2)和肥胖组(BMI≥28.0 kg/m^2)中年期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4%(30/1 263)、2.8%(266/9 562)、4.0%(70/1 739)和6.4%(7/110),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25岁至中年时期体重变化〈-7.5 kg组、-7.5~-2.6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和〉12.5 kg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5%(18/712)、1.3%(21/1 629)、2.1%(48/2 330)、2.3%(59/2 585)、3.7%(94/2 518)和4.6%(133/2 900),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岁时超重/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时期新发糖尿病正相关(趋势检验P〈0.01)。结论 成年早期超重/肥胖以及随后的体重增加均与中年期新发糖尿病独立相关。
周龙赵连成李莹郭敏武阳丰
关键词:体重肥胖
打鼾与糖尿病关系的横断面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打鼾特征(包括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中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区14组年龄在35 ~59岁(男女性别各占一半)人群样本的横断面调查资料.研究从每个人群中整群抽样约1000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其中包括询问研究对象的打鼾情况(打鼾与否、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共有13053人纳入分析,研究对象按打鼾频次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有时打鼾(<2次/周)、经常打鼾(3~5次/周)、总是打鼾(6~7次/周)组,4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依次为3.3%(259/7769)、5.0%(149/2965)、6.0%(82/1374)、7.4%(70/945),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0).研究对象按打鼾声音强度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轻度、中度和重度,随着打鼾声音强度的增大,糖尿病患病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趋势检验P=0.000).多因素分析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打鼾频次较高组,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进一步调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后上述关联依然存在(趋势检验P=0.000),与不打鼾组比较,总是打鼾组的糖尿病患病风险(OR)值[95%置信区间(CI)]为1.41(1.05 ~1.89).打鼾声音强度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趋势检验P=0.000),而当在模型中调整BMI后,此相关性不再显著.结论我国中年人群打鼾频次越高,打鼾声音强度越大,糖尿病患病风险则越高.
夏艳杰李莹周龙郭敏刘欢欢武阳丰赵连成
关键词:打鼾糖尿病
二甲双胍对非糖尿病患者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
赵连成刘欢欢周龙
2017年AHA心脏病防治研究Meta分析和定性系统评价方法学标准要点解读
近年来,Meta分析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心血管病防治领域.据统计,目前每年有超过10000篇Meta分析和定性系统评价发表,这个数量比5年前翻了一番.究其原因,Meta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将多个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以扩大...
周龙赵连成
关键词:心脏病疾病防治META分析
成年早期体质量状态及至中年时期体质量变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成年早期的体质量状态及至中年时期的体质量变化与中年时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的14组35~59岁(男女各占50%)人群样本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25岁时的体质量状态和随后的体质量变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结果共有12 813人纳入分析,其25岁时低体质量指数组(BMI<18.5kg/m2)、正常体质量指数组(18.5~23.9kg/m2)、超重组(24.0~27.9kg/m2)和肥胖组(BMI≥28kg/m2)中年时期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分别为11.89%、15.35%、18.62%和28.21%,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25岁至中年时期体质量变化<-7.5kg组、-7.5^-2.6kg组、-2.5~2.5kg组、2.6~7.5kg组、7.6~12.5kg组和>12.5kg组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分别为6.24%、6.38%、8.39%、12.95%、18.85%和28.25%,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25岁时的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质量增加均与中年时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正相关(趋势检验P<0.01)。结论成年早期的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质量增加均与中年时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独立相关。
周龙李莹郭敏武阳丰赵连成
关键词:体质量肥胖心血管疾病
夜尿钠钾比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2018年
目的探讨8 h夜尿钠钾比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从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前瞻性随访调查)中抽取10%小样本人群(年龄35~59岁),分别于1983至1984年秋季和1985至1986年春季进行2次连续3 d的夜尿收集,测定8 h夜尿钠和钾等指标。1987至1988年对研究对象进行第1次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之后每2年随访1次,随访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根据夜尿钠钾比值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和第三分位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夜尿钠钾比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此外,根据8 h夜尿钠和尿钾中位数,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低两组,并两两组合为低钠-低钾组、低钠-高钾组、高钠-低钾组和高钠-高钾组。以低钠-高钾组为参照,探讨不同尿钠钾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共954名,其中男性459名(48.1%)。第一、二、三分位组的研究对象均为318名;低钠-低钾组和高钠-高钾组研究对象各为347名,低钠-高钾组和高钠-低钾组研究对象各为130名。研究对象的随访时间为18.6(18.3,19.3)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81例,包括卒中64例和冠心病事件20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和第三分位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HR分别为2.04(95%CI 1.06~3.95,P=0.034)和2.07(95%CI 1.07~4.03,P=0.032)。以低钠-高钾组为参照,低钠-低钾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而高钠-高钾组和高钠-低钾组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显著增加,HR分别为3.32(95%CI 1.26~8.76,P=0.015)和3.04(95%CI 1.05~8.83,P=0.041)。结论夜尿钠钾比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独立正相关;与尿钾水平相比,尿钠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更密切。
刘欢欢高向民李莹吴勇周龙麦劲壮郭敏聂志强欧艳秋武阳丰刘小清赵连成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卒中
<em>2017</em>年AHA心脏病防治研究Meta分析和定性系统评价方法学标准要点解读
2017年
近年来,Meta分析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心血管病防治领域.据统计,目前每年有超过10000篇Meta分析和定性系统评价发表,这个数量比5年前翻了一番 [1].究其原因,Meta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将多个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以扩大样本量,以期为目前有争议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证据,它不需要原始数据的积累,只需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具有相对'省时省力'的特点.另一方面,现代循证医学赋予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较高的证据等级 [2],常被作为医疗决策和卫生政策制定的可靠证据来源.然而,目前已发表的很多Meta分析和定性系统评价存在方法学的问题,包括非标准化的方法、统计方法的误用等,这对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对医疗卫生决策可能造成误导 [3].基于此,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17年8月发布了心脏病防治研究Meta分析和定性系统评价方法学标准的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以规范心血管领域的Meta分析和定性系统评价,并为读者和决策者提供评估Meta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标准 [4].
周龙赵连成
关键词:META分析
打鼾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关系的横断面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打鼾特征(包括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中年人群高甘油三酯(TG)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区15组人群样本的横断面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每组人群中整群抽样约1 000人,男女各半,年龄在35~59岁,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其中包括询问研究对象的打鼾情况(打鼾与否、打鼾频次及打鼾声音强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打鼾频次及打鼾声音与高TG血症的关系。结果:最终有14 175人纳入分析,根据打鼾频次所分的不打鼾、有时打鼾、经常打鼾、总是打鼾的四组人群,其高TG血症患病率依次为21.3%(1 808/8 486)、28.4%(901/3 169)、35.4%(525/1 484)、37.1%(384/1 036),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1);而且随着打鼾声音的增大,高TG血症患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1)。多因素分析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打鼾频次较高组高TG血症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进一步调整体重指数后上述关联依然存在,与不打鼾组相比,有时、经常及总是打鼾组的人群高TG血症患病风险(OR)值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12(1.01~1.24),1.34(1.18~1.52)和1.32(1.14~1.53),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1)。此外,打鼾声音强度也与高TG血症患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趋势检验P<0.001)。结论:我国中年人群打鼾频次越高,打鼾声音越大,高TG血症患病风险越高。
夏艳杰周龙李莹郭敏刘欢欢武阳丰赵连成
关键词:打鼾高甘油三酯血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