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 作品数:13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Hcy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200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认知功能水平,同时检测血浆中Hcy的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RBANS总分以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含量与RBANS总分及注意和言语功能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Hcy含量与视觉广度、即可记忆以及延时记忆相关性不明显(P>0.05);血清Hcy含量均进入RBANS总分、注意和言语功能因子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血清Hcy含量可以分别解释RBANS总分变异的24.30%、注意因子分变异的18.70%、言语功能因子分变异的15.40%(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血清Hcy含量的升高和认知功能的损害,血清Hcy代谢紊乱与其认知功能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
- 柳巧金朱程唐伟卢凡凡刘晶晶
-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同型半胱氨酸
- 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对照研究
-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方法:将200例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和对照组(单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每组各100例,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
- 潘秀娟刘晶晶刘统政黄正炼
- 关键词:阿立哌唑氯氮平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
- 文献传递
- 新型弹性假黄瘤动物模型
- 弹性纤维假黄瘤(PXE)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造成弹力纤维降解及组织钙化变硬,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皮肤表现通常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细小、局限性黄色丘疹,随后可相互融合形...
- 李智铭刘晶晶
- 儿童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特异性生存率的预测模型建立及其效果评价
- 2021年
- 目的评估儿童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经手术切除的儿童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中收集912例0~19岁的患者,并按70:30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640例)和验证组(27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预后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用于构建儿童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列线图。最后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价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肿瘤部位、溃疡、淋巴结状态和儿童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率相关。根据上述预后因素,本研究构建了一项预测模型。该模型的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均为0.9。AUC在建模组(3年AUC:0.87,5年AUC:0.88,10年AUC:0.85)和验证组(3年AUC:0.87,5年AUC:0.87,10年AUC:0.89)中均体现出新模型显著的预测能力。两组的校准曲线一致性良好。结论新模型在预测儿童黑色素瘤的肿瘤特异生存率方面具有优越的预测性能,可为儿童黑色素瘤的个体化治疗和临床咨询提供参考。
- 潘如菁宣暄吕明芬刘晶晶
- 关键词:列线图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GAD患者(观察组)和60名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者分为tDCS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及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CRP、TNF-α水平,并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 ①观察组HAMA总分、精神焦虑因子分、躯体焦虑因子分、CRP血清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tDCS真刺激组治疗后HAMA总分差值 、精神焦虑因子分差值 、CRP差值明显高于伪刺激组(P<0.05);③tDCS真刺激组治疗后HAMA总分、精神焦虑因子分、躯体焦虑因子分、CRP、TNF-α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tDCS真刺激组治疗前后CRP差值与HAMA总分差值、躯体焦虑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GAD患者体内炎症因子CRP水平高于健康人群,tDCS可以调节GAD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和改善临床症状.
- 刘晶晶相福芹黄奇朱程
-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
- 伴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一例GJB2基因突变研究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以 GJB2基因为候选基因,研究1例伴有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患者的分子病因。方法收集1例伴有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 DNA,用 PCR 扩增 GJB2基因的第2外显子后直接测序,检测患者 GJB2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患者 GJB2基因中核苷酸序列外显子2第148位碱基由 G 突变为 A(c.148G 〉 A),此突变导致 GJB2基因第50位氨基酸密码子由 GAC 替换为 AAC,其编码的连接蛋白 Cx26第50位天冬氨酸转换成天冬酰胺(p.Asp50Asn)。此外,GJB2基因外显子2第79位碱基由 G 突变为 A(c.79G 〉 A),突变导致连接蛋白 Cx26第27位的缬氨酸转换成异亮氨酸(p.Val27Ile)。患者的父母未检测到 GJB2基因突变位点。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已有13例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伴皮肤黏膜鳞状细胞癌的病例报道,经过基因测序确诊的7例患者均为 GJB2基因 c.148G 〉 A 突变。结论 GJB2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本例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临床表型的致病原因,c.148G 〉 A 突变位置可能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有关。
- 李智铭刘晶晶张学奇宣暄张谊林孝华徐云升李秉煦
- 关键词:突变鳞状细胞GJB2基因
- 皮肤结核误诊为结节病一例
- 2023年
- 患者,男,62岁。右下肢肿胀、结节、斑块鳞屑10余年,加重伴溃疡1年。曾误诊为结节病,予多种免疫抑制治疗后效果不佳。后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从皮肤活检组织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DNA,确诊为皮肤结核,治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 朱莉侯李悦刘晶晶吕明芬
- 关键词:皮肤结核免疫抑制治疗聚合酶链反应结节病
- 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一例及组织蛋白酶C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患者组织蛋白酶C基因(CTSC)突变的特点。 方法 收集1例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各2 ml,同时取100例健康人的静脉血2 ml作为对照。以提取的DNA作为模板,用成对的外显子特异性引物对患者的CTSC基因的全部7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检测患者CTSC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患者的CTSC基因存在复合型杂合突变,外显子6内第824位碱基C被T置换(c.824C 〉 T),此突变导致CTSC基因第275位氨基酸密码子由ACC替换为ATC,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苏氨酸替换为异亮氨酸(p.T275I);外显子7内第1040位碱基A被G置换(c.1040A > G),导致CTSC基因第347位氨基酸密码子由TAT替换为TGT,其编码的氨基酸由酪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Y347C)。其中c.824C 〉 T突变是CTSC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患者父亲和母亲分别为c.824C 〉 T和c.1040A > G杂合突变。100例健康对照中未发现CTSC基因c.824C 〉 T和c.1040A > G突变。 结论 CTSC基因突变是导致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临床表型的致病原因,c.824C 〉 T突变扩大了CTSC基因的突变谱,为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的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
- 李智铭刘晶晶竺海刚张学奇林孝华李秉煦徐云升
- 关键词:突变
- 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回顾分析中国浙南地区奥马珠单抗对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资料,通过门诊随访形式,使用7天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对疾病活动、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估病情变化、停药后复发情况及不良事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共纳入252例抗组胺药应答不佳的CU患者,基线UCT为(5.0±2.4)分,UAS7为(25.6±6.2)分,DLQI为(17.5±4.7)分;其中204例(81.0%)奥马珠单抗初始治疗剂量为300mg,48例(19.0%)为150mg。在观察终点即(12.0±1.4)个月,奥马珠单抗治疗整体控制率达到90.3%(224/248),其中137例(55.2%)达到完全控制(UCT=16分),87例(35.1%)实现部分控制(12分≤UCT<16分),24例(9.7%)不受控制(UCT<12分),而10例部分控制患者在治疗剂量增加后转向完全控制。研究期间统计显示50例(36.5%)出现复发,其中32例选择用奥马珠单抗再治疗,30例(93.8%)达到部分或完全控制。治疗期间8例(3.2%)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均为轻中度。结论真实世界中奥马珠单抗治疗CU有效,可改善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杨娜丽许秋阳吴含文叶雅慧朱吉玲刘晶晶李智铭
- 关键词:荨麻疹生物制剂毒性作用慢性荨麻疹
- 1例帕-勒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蛋白酶C基因突变分析
- 李智铭刘晶晶李秉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