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剂量头颈CTA及全脑CTP技术在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评估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究低剂量头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及全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技术在脑灌注评估中的应用。方法86例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CTA和CTP检查,比较脑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及CTP参数异常脑功能区分布。结果狭窄组前循环供血动脉CBF、CBV均小于对照组(P<0.01),MTT、TTP均大于对照组(P<0.01)。随着狭窄程度加重,全脑CBF、CBV、MTT、TTP异常区域占全脑容量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结论低剂量头颈CTA及全脑CTP技术在颈动脉源性脑灌注异常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 蔡培坤陈杰彬蔡勇梁焕梁晖辉李冲云陈晓波陈潇豫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方面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予以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18日至2017年4月23日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平均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X线及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组诊断符合、Garden分型及骨折分型情况,分析观察组血管显影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观察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概率分别为21.21%、39.39%、30.30%、9.09%,经颈型、头下型以及基底型骨折概率分别为30.30%、48.48%、21.21%,诊断符合概率均为100.00%,相比对照组显然更高,P值小于0.05;观察组经颈型旋股内外动脉主干显影清晰10例,头下型均未见清晰显影,7例基底型可见动脉显影清晰。结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价值较高。
- 张敏红陈晓波蔡勇徐海乔梁焕
- 关键词: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股骨颈骨折
-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3年内颈内动脉变化的螺旋CT观察
- 2015年
- 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放疗后3 a内颈内动脉变化及螺旋CT应用价值。方法 182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3 a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或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颈内动脉变化情况。结果 182例(包括放疗前管壁有粥样斑块者13例)患者中,放疗后颈内动脉无明显变化者167例(91.76%),管壁有变化者15例(8.24%)。放疗前管壁有粥样斑块者13例,放疗后出现粥样斑块增多者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3 a内颈内动脉变化情况及原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蔡勇潘恒李灏李冲云黎昌国梁焕陈杰彬蔡培坤
-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颈内动脉
- 320排CT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功能相关性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320排CT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关系的评估。方法临床纳入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104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四组,分别为<10分组、10~29分组、30~60分组、>60分组。另纳入该院同期进行体检的3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的关系。结果五组研究对象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排出量(SV)以及心排出量(CO)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分组LVEF水平低于30~60分组,30~60分组低于10~29分组,10~29分组低于<10分组和对照组(P<0.05);>60分组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水平高于30~60分组,30~60分组高于10~29分组,10~29分组高于<10分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可引起患者心脏功能降低,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加重,形成恶性循环,320排CT检查方便,结果可靠,可有效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左心室功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陈晓波蔡勇黄旅辉梁晖晖梁焕
- 关键词:320排CT冠状动脉狭窄左心室功能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MSCT诊断价值和征象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和征象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为CPF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4岁。观察瘘血管起源、走行和分布,瘘口位置、大小及征象(穿通征、射血征和浓染征),肺动脉增宽与否。结果 16例CPF中,右圆锥支1例,右冠状动脉供血9例(56.3%),左冠状动脉供血4例(25.0%),左右冠状动脉同时供血2例(12.5%);2例瘘口为2个,14例瘘口为1个;瘘口位于主肺动脉左侧壁12例、前壁4例;肺动脉瘘口大小约1.2-5.0 mm。MSCT直接征象:穿通征16例(100.0%);射血征7例(43.8%),均在75%期相显示;浓染征10例(62.5%),8例在45%期相显示,2例在75%期相显示。间接征象:表现为瘘血管增粗、迂曲,部分呈蚯蚓状改变,贴附于肺动脉表面,其中5例合并动脉瘤。肺动脉增粗4例,瘘口大小约3.8-6.9 mm,平均瘘口大小为4.8 mm。结论MSCT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对诊断CPF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 蔡培坤梁辉晖董琴梁焕
-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 640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量化评价及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利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形态学特征行定量分析,并探讨其与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行冠状动脉成像的1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若MB-MCA的诊断成立,描述MB-MCA的分布和分型,并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记录位于左前降支2段(LAD2)的MB-MCA的厚度以及血管直径,计算其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MB-MCA粥样斑块情况。结果 186例患者中56例(70段)存在MB-MCA,其中48段(68.6%)位于LAD2;70段MB-MCA中浅表型有44段(62.9%),深厚型有26段(37.1%)。位于LAD2的MB-MCA厚度和直径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差异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3.38,P均〈0.05);43段位于LAD2的纳入分析的MB-MCA中有28段(65.1%)为II级狭窄。70段MB-MCA中共48段(68.6%)存在粥样斑块,其中近侧者42段(87.5%),明显高于远侧者6段(12.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5)。结论 640层螺旋CT不仅能直接显示MB-MCA的存在,同时能对其形态特点、伴随心动周期动态变化情况行量化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蔡培坤梁辉晖董琴梁焕
- 关键词:螺旋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血管畸形
- 胃癌采用320排容积CT进行术前分型及TNM分期价值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胃癌术前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采用320排容积C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2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容积CT扫描和超声内镜检查,72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为标准,计算320排容积CT和超声内镜对胃癌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的准确率,并将统计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20排容积CT检查和超声内镜对Borrmann分型(84.45%vs 90.91%)、T分期(86.67%vs 90.00%)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8、0.069,P=0.286、0.703);320排容积CT检查胃癌N分期(93.06%vs 80.56%)、M分期(94.44%vs 83.33%)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内镜(χ^(2)=4.911、4.500,P=0.027、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20排容积CT在胃癌术前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陈晓波张敏红黄祖东梁晖晖梁焕
- 关键词:胃癌BORRMANN分型敏感度
-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和影像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CT在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的46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6例无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CT进行检查,观察CT对2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对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诊断效果更佳,P〈0.05。折程度、脊髓损伤程度、以及椎管狭窄程度上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方面诊断无差异,P〉0.05。结论:断强直性脊柱炎骨折诊断中,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张敏红陈晓波蔡勇黄旅辉梁焕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CT
- MSCTE技术联合口服甘露醇诊断小肠病变的应用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MSCTE)技术联合口服甘露醇诊断小肠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肠病变患者80例,均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经口服甘露醇后,进行MSCTE技术检查;B组行常规增强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两组检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肠腔、肠系膜、肠壁、肠系膜血管充盈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病理诊断出小肠病变34例,正常6例,A组小肠病变检出33例,正常7例,其中病理分别确诊31例、4例,准确率为87.50%(35/40),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66.67%(4/6)、91.18%(31/34);B组小肠病变检出26例,正常14例,其中病理分别确诊22例、2例,准确率为60.00%(24/40),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33.33%(2/6)、64.71%(22/34),A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值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E技术联合口服甘露醇诊断小肠病变具有较高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陈杰彬梁焕董琴蔡培坤
- 关键词:甘露醇小肠病变病理诊断
- 小肠间质瘤MSCT表现与病理危险度相关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原发性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及危险度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囊实性、生长方式、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特点,依据病理分级分为极低危/低危组和中危/高危2组,进行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20例,空肠12例,回肠13例。肿瘤大小位于1.2~15.3 cm,其中,<5 cm为22例,介于5~10 cm为19例,≥10 cm为4例。实性18例,囊实性27例,其中8例见积气。病变向腔内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4例,腔外生长25例。极低危险度4例,低危险度13例,中危险度3例,高危险度25例。小肠间质瘤增强扫描动脉期血管样强化,高危险组到达峰值时间长,且峰值要低于低危险组。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囊实性、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在极低/低危组和中危/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囊实性、积气、MSCT增强及多层面重建有利于诊断小肠间质瘤,肿瘤大小、囊变、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能有效评估原发性小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低危组与高危组间质瘤在临床特征与CT强化表现上存在差异,可为临床术前提供分级参考。
- 蔡培坤陈杰彬董琴梁焕梁晖辉黄其文侯舒倩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