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平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泉州市儿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置管
  • 2篇中心静脉
  • 2篇中心静脉置管
  • 2篇外周
  • 2篇静脉
  • 2篇静脉置管
  • 2篇成功率
  • 2篇穿刺
  • 1篇低出生体重
  • 1篇低出生体重儿
  • 1篇动脉置管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重症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血压
  • 1篇血压监测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 1篇有创

机构

  • 4篇泉州市儿童医...

作者

  • 4篇苏平
  • 2篇张美莉
  • 1篇林乌巧
  • 1篇何梅凤
  • 1篇林云云
  • 1篇黄美霞

传媒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种便于婴幼儿体位管理的折叠暖箱垫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箱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婴幼儿体位管理的折叠暖箱垫。该暖箱垫包括内部放置有中心垫的中心垫套、内部放置有抬高垫的抬高垫套以及该中心垫套两侧设置的侧垫套;该抬高垫套可拆卸地设置于该侧垫套一侧,该抬高垫...
庄坤英郑晓红苏平张美莉
适于胎龄与小于胎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增长对PICC尖端移位的影响及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中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身长增长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移位的影响,并横向比较影响程度,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把握导管尖端位置监测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医院NICU住院并使用PICC的VLBW,按出生体质量和胎龄关系分为AGA组45例和SGA组19例,记录首次置管当日身长(Ht_(1))以及PICC尖端位置、置管期间胸片检查当日身长(Ht_(n))以及PICC尖端位置,并计算相应的身长增长率。身长增长率与PICC尖端移位的相关性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将AGA和SGA的身长增长率分别与PICC尖端移位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回归直线。结果VLBW中AGA组97.8%患儿出现移位,SGA组所有的患儿都出现移位,占比最多的均为移位3个椎体。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身长增长率与PICC尖端移位均具有相关性(AGA组rs=-0.719,P<0.001;SGA组rs=-0.769,P<0.001),随着VLBW身长增长,PICC尖端逐渐移位远离心脏。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A组回归模型(R^(2)=0.517,调整后R^(2)=0.513,F=129.487,P<0.001),SGA组回归模型(R^(2)=0.591,调整后R^(2)=0.585,F=95.385,P<0.001)。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回归系数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两条直线平行,说明身长增长率对两组患儿位移的影响一致。截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9.265,P=0.003),说明两组患儿位移的起点不同(即增长率为零时的位移位置),说明位移与是否为AGA、SGA有关。结论随着VLBW中AGA和SGA身长增长,PICC尖端逐渐移位远离心脏,但相同的身长增长率,SGA引起的导管尖端移位幅度更大。建议AGA身长增长率12.4%、SGA身长增长率9.5%可作为监测导管尖端位置的重要时机,以免导管尖端进一步移位至非中心静脉,
黄美霞林云云苏平庄春玲李玉萍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38℃生理盐水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38℃生理盐水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将195例PICC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5例和对照组90例,实验组均采用恒温箱38℃生理盐水配合送管;对照组采用常温生理盐水配合送管。结果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2%和8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5.7%和17.8%,且对照组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实验组。结论 38℃生理盐水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且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
苏平张美莉
关键词:生理盐水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
不同部位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在NICU危重患儿中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动脉置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危重患儿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2—10月该院NICU收治的72例危重患儿,按不同置管部位分为足背动脉组、桡动脉组,每组36例。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反复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足背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P=0.020)。足背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低于桡动脉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22)。足背动脉组留置时间为(5.11±1.24)d,长于桡动脉组(2.64±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15,P<0.05)。结论NICU危重患儿采取足背动脉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穿刺成功率高,外周血管损伤及并发症少,且保留时间长。
林乌巧苏平何梅凤周雪芬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穿刺成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