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 作品数:22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胃原发伴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样特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
- 2024年
- 本文报道1例70岁男性原发于胃的伴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样特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组织学形态显示梭形及短梭形肿瘤细胞呈流水样或束状排列,细胞核呈卵圆形,核仁小,细胞质略嗜酸,轻-中度异型,类似肌纤维母细胞,偶见类圆形组织细胞样细胞及一些不规则形、多边形或奇异形细胞,间质呈黏液水肿样,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阳性表达MDM2、CDK4、p16及平滑肌肌动蛋白,Ki-67阳性指数约20%。二代测序结果显示MDM2及CDK4基因扩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MDM2簇状扩增。病理诊断为伴IMT样特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随访38个月后肿瘤复发。
- 崔梦涵何雪何风霞王焱
- 关键词:肌纤维母细胞组织学形态MDM2
- 传统宫颈刮片的制作技巧与质量控制被引量:5
- 2016年
- 传统宫颈刮片是取样医师用一次性宫颈刮板在宫颈口刮一圈后,均匀涂在玻璃片上,经过特殊的巴氏染色,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由于其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因此传统宫颈刮片已经作为妇科常规检查,特别是筛查子宫颈癌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由于传统宫颈刮片受人为因素影响、涂片较厚、不易观察等缺点,导致诊断的准确率低,且有一定的误、漏诊。因此根据传统刮片的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处理程序,加强质量控制,提高阳性检出率。笔者通过对20000余例传统宫颈刮片的结果分析,探讨传统宫颈刮片的制作技巧与质量控制,现报道如下。
- 郑传会林莉王焱马恒辉金宁
- 关键词:宫颈刮片巴氏染色
- 非典型宫颈腺细胞在宫颈细胞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非典型宫颈腺细胞(AGC)在宫颈细胞学中的应用情况。方法2012年1月~2019年8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经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检查的AGC病例34例,与其组织学结果进行对照并分析。结果宫颈腺上皮异型增生7例(20.59%),宫颈腺癌2例(5.88%),子宫内膜腺癌4例(11.76%),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腺体9例(26.47%),低分化鳞状细胞癌2例(5.88%),宫颈管内膜慢性炎7例(20.59%),子宫内膜息肉2例(5.88%),宫颈腺上皮微腺型增生1例(2.94%)。根据病变类型,分为腺上皮病变组(13例)和鳞状上皮病变组(11例),两组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C在宫颈组织学对照中,若为良性或者癌前病变,多数为宫颈管腺上皮异形增生以及较大比例的需要鉴别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腺体;若为恶性,则多数为宫颈腺癌或子宫内膜腺癌及需要鉴别的低分化鳞癌。此外,不同病变类型可能与年龄有关系,40岁以上是腺上皮病变的高发年龄段。
- 熊林王焱何风霞王丛阳张大为金宁
- 关键词:宫颈细胞学液基细胞学
- Masson染色和CD3、CD45免疫组化染色在显微镜下结肠炎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显微镜下结肠炎( microscopic colitis, MC)是一类慢性水样腹泻,内镜下结肠黏膜正常或轻度异常,病理组织活检呈特异性改变的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约占慢性腹泻的13%[1],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MC肠镜下黏膜并无特殊表现,而其他的相关影像学及一般的实验室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并无帮助,因此结肠镜组织活检显得尤为重要[2],而对活检组织进行 Masson特殊染色合并 CD3、CD45免疫组化染色对该病的诊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将实验方法介绍如下。
- 王丛阳王焱
- 关键词: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
- 胃型子宫颈腺癌伴印戒细胞癌1例
- 2023年
- 患者,女性,65岁,近3个月阴道流液,色清,无异味,近半个月下腹坠胀不适,进行性加重,近1周阴道少量流血,来我院就诊。B超示大量腹水(最深约10 cm),左附件区见大小约为10 cm×8 cm囊实性包块。宫腔镜示子宫内膜菲薄,见一赘生物。生化指标示CA125升高:105.10 U/ml,CA199升高:925.40 U/ml。遂在全麻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切除术。术后行力朴素+奈达铂化疗,行第6个疗程化疗时(术后11个月),入院检查发现腹腔巨大包块,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符合宫颈胃型腺癌复发。
- 朱晓静何风霞王焱
- 关键词:宫颈印戒细胞癌病理特征
- 色素痣组织传统脱黑色素及免疫组化处理方法的条件优化被引量:8
- 2018年
- 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又名色素痣,是皮肤的黑素细胞良性增生性病变,可生长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且以颜面部多发。因现代人们对外貌的要求并担心其恶变,色素痣手术切除逐年增加,成为病理科较常见的组织标本之一。根据痣细胞巢的生长部位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
- 王丛阳王家俊王焱
- 关键词:色素痣免疫组织化学
- 结直肠癌患者RAS、BRAF基因突变与MSI状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2024年
- 目的: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行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研究旨在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RAS)、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BRAF)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4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提取肿瘤组织基因组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Neuroblastoma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neuroblastoma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NRAS)第2、3、4外显子及BRAF V600E突变;运用PCR-毛细血管电泳行MSI状态分析。结果:K(N)RAS基因突变184例(41.44%,184/444),其中KRAS突变173例(94.02%,173/184),NRAS突变11例(5.98%,11/184),K(N)RAS共突变3例。BRAF V600E突变21例(4.7%,21/444)。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MSIH)48例(10.81%,48/444),微卫星低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low,MSI-L)和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共396例(89.19%,396/444)。K(N)RAS基因突变右半结肠癌多于左半结肠癌,且黏液腺癌突变率高于单纯腺癌(均P<0.05)。K(N)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肉眼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均无关(均P>0.05)。女性BRAF V600E突变高于男性,低分化高于中分化(均P<0.05),BRAF V600E突变与患者发病年龄、肿瘤位置、大小、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均无关(均P>0.05)。发生MSI-H的患者中,右半结肠癌多于左半结肠癌,肿瘤直径≥4.5 cm病例多于直径更小病例,隆起型多于其他肉眼分型,黏液腺癌多于单纯腺癌,低分化多于高分化(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和年龄均无关(均P>0.05)。K(N)RAS突变与MSI-H发生�
- 王丛阳郭文文王焱
- 关键词:RAS基因微卫星不稳定临床病理特征
-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检测结直肠癌BRAF V600E突变的理想方法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中BRAF V600E突变,比较这两种技术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13例结直肠癌标本BRAF V600E免疫组化和qRT-PCR的结果,以测序为金标准,评价这两种技术在结直肠癌BRAF V600E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13例结直肠癌标本中,免疫组化检测阳性19例,阴性82例,不确定诊断12例。其中19例阳性标本经测序确认BRAF V600E突变6例,未突变13例;12例不确定诊断病例经测序确认1例突变,11例未突变。免疫组化阳性检出率为16.81%,阴性检出率为72.57%,不确定诊断例数占检测例数的10.62%。113例结直肠癌标本同时行qRT-PCR检测,结果突变7例,未突变106例,阳性检出率为6.19%,阴性检出率为93.8%,无不确定诊断,与测序结果一致,符合率达100%。以测序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技术在结直肠癌检测BRAF V600E中的应用价值,免疫组化和qRT-PCR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准确率分别为100%、86.32%、31.58%、100%、0、13.68%、87.13%和100%、100%、100%、100%、0、0、100%。经配对χ^2检验这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有显著性(P<0.00001)。结论在结直肠癌BRAF V600E检测中,qRT-PCR较免疫组化有更高的准确性。
- 王丛阳郭文文王家俊熊林金宁王焱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
- 分子顶浆分泌型乳腺癌HER2扩增与基因表达谱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 王焱郭文文何雪王从阳林莉
- 16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间经外科手术切除或消化内镜剥除后诊断的16例IFP患者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IFP中,男女比例1∶1,患者年龄29~87岁,中位年龄60.5岁,14例发生于胃,以胃窦部(9例)最多见,2例发生于大肠,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腹胀,部分病例伴有黑便;病灶形态多样,镜下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纤维黏液样间质背景中有丰富的血管网,伴有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表现为肿瘤细胞全部表达CD34(16例),15例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Ki-67增殖指数较低(1%~10%);15例采取内镜下剥除治疗,1例于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手术切除时意外发现,行外科手术切除;12例术后随访,皆无复发和转移。结论:IFP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肿瘤切除后预后较好。
- 金欣王焱
- 关键词:胃肠道病理诊断治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