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永秋

作品数:53 被引量:32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硝化
  • 17篇反硝化
  • 13篇污染
  • 12篇水体
  • 11篇面源
  • 8篇硝化速率
  • 8篇面源污染
  • 8篇反硝化速率
  • 7篇质谱
  • 7篇土壤
  • 6篇质谱法
  • 5篇氮素
  • 5篇种植业
  • 5篇进样
  • 4篇氮肥
  • 4篇悬浮物
  • 4篇淹水
  • 4篇N2O排放
  • 3篇地理信息
  • 3篇地理信息系统

机构

  • 47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河海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西南交通大学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华东交通大学
  • 2篇湖南文理学院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自贡市农业局

作者

  • 53篇夏永秋
  • 32篇颜晓元
  • 9篇佘冬立
  • 5篇于苏俊
  • 4篇李晓波
  • 4篇李跃飞
  • 3篇刘雪梅
  • 3篇林静慧
  • 3篇周伟
  • 3篇王书伟
  • 2篇王华
  • 2篇李晓明
  • 2篇张继
  • 2篇李文军
  • 1篇施卫明
  • 1篇荣湘民
  • 1篇赵旭
  • 1篇张心昱
  • 1篇王慎强
  • 1篇刘文娟

传媒

  • 10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
  • 3篇土壤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湖泊科学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土壤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环境与可持续...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10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6
  • 5篇200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区小微水体氮素内源释放-沉降动态规律
2024年
为探究小微水体氮素内源释放-沉降的动态规律,本研究于2023年1月至11月期间,在太湖平原水网区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沟、塘、浜等小微水体进行连续监测。每月定期对上覆水体、沉积物以及沉降颗粒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同步测定氮浓度及理化因子。基于孔隙水扩散模型,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NH_(4)^(+)、NO_(3)扩散通量,并同步计算了NH_(4)^(+)、NO_(3)沉降通量和NH_(4)^(+)、NO_(3)内源释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平原水网区小微水体的氮素内源释放以NH_(4)^(+)为主,NH_(4)^(+)内源释放总量在224~9631 kg·km^(-2)·a^(-1)之间,扩散通量介于50~312 kg·km^(-2)·a^(-1),对水体氮浓度的贡献率为2.2%~15.1%。相较于河流、湖泊等大型水体,小微水体的内源贡献占比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表明,上覆水与沉积物之间的浓度差以及流速等因素,是影响小微水体内源释放的关键。小微水体氮素内源污染较为严重,为有效降低氮素内源污染,应强化沉积物管理,严格把控外源污染物的输入,积极提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合理调控水体流速,并构建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
张声权林涵朱毅刘雪梅夏永秋
关键词:内源污染沉积物-水界面
施用肥料添加剂对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李文军夏永秋杨奇勇
关键词: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氮平衡肥料添加剂
基于SWAT模型的典型农业小流域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源解析被引量:17
2022年
水资源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健康,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氮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句容水库农业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监测数据验证了SWAT模型模拟当地氮污染的适用性,并分析了氮素负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键源.结果表明:硝态氮(NO_(3)^(-)-N)和总氮(TN)的年均入库量分别为9.98和27.22 t.时间尺度上,入库氮素负荷量年际呈现“M”型波动趋势;年内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汛期氮素负荷量占到全年的84%以上.空间尺度上,径流NO_(3)^(-)-N负荷量和TN负荷量均呈现“局部集中,临近水体”的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农田占比高的地区.流域入库TN负荷量主要来源是农田施肥,贡献率达49.60%.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流域氮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王慧勇遆超普王良杰董磊夏永秋颜晓元
关键词:SWAT模型农业流域
太湖地区稻作系统不同水体硝态氮同位素特征及污染源被引量:4
2014年
为辨别稻作系统不同水体硝态氮来源,选择太湖地区典型稻作区域,应用硝态氮δ15N同位素技术,结合水化学方法(如NO3,NH4+,TP,Cl-,SO4^2-),研究水稻施肥之前(4~5月),施肥期(6月),及施肥之后(7~8月)地表水和地下水硝态氮来源.结果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普遍较高.在施肥期,各水体硝态氮中δ15N均较低,表明该时期农业化肥是水体硝态氮的主要来源.在施氮前期,池塘水6”N较低.其可能原因是受雨水的影响;而地下水δ15N较高,可能是水体发生了强烈的反硝化在施肥后期,池塘水6”N较高可能受养殖废水影响:地下水δ15N较低,可能受农田渗漏水的影响.河水和灌溉水硝态氮δ15N在各时期波动不大,其中河水硝态氮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和动物粪肥,但灌溉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雨水.本研究提出新的Cl-浓度和NO3/Cll-物质的量比区间以辨别太湖地区水体硝态氮来源.
夏永秋李跃飞张心昱林静慧王书伟周伟颜晓元
关键词:硝态氮CI污染源
生物炭添加和灌溉对温室番茄地土壤反硝化损失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生物炭添加和灌溉是番茄地常用的田间管理措施,然而其对反硝化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种植试验设置3个灌溉量水平分别为估算作物生育期需水量ET0的50%(W50%)、75%(W75%)、100%(W100%)和3个生物炭添加水平分别为B0(折合纯碳,0)、B25(折合纯碳,25 t·hm-2)、B50(折合纯碳,50 t·hm-2),在2014年和2015年番茄收获后,每个试验小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采用乙炔抑制法来研究土壤的反硝化损失和不加乙炔研究N2O的排放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灌溉量显著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与B0相比,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pH值,降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而灌水量降低了土壤中全氮和全碳的含量.因此,与B0/W50%相比,B25/W75%和B50/W100%处理显著减少了反硝化损失量(P〈0.05).生物炭和灌溉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反硝化损失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对硝态氮的影响表现为灌溉量〉生物炭添加量〉两者交互作用,对铵态氮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炭添加量〉灌溉量〉两者交互作用,对反硝化损失的影响表现为灌溉量〉生物炭添加量〉两者交互作用.反硝化损失量与土壤中无机氮含量、(CO2-C)矿化量与N2O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灌溉量处理后明显影响了N2O/DN(P〈0.05),培养结束时,各处理下的N2O累积排放量/DN累积排放量差异较大,介于0.31%-1.88%.
张文娟佘冬立Gamareldawla H.D.Agbna夏永秋
关键词:生物质炭灌溉反硝化N2O排放
国家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空间尺度上,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可用分为田块尺度、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属于区域尺度范畴,是掌握整个国家种植业源污染负荷概况、检验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成效、预测面源污染发展趋势的重要尺度。本文综述了国家尺度上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输出系数法、改进输出系数法、多元回归法、贝叶斯递归回归树模型、过程模型模拟法等,并利用以上方法对我国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其中氮素径流损失估算结果在0.30~2.40 Tg之间,氮素淋洗损失为0.36~2.03 Tg,磷素径流损失为3.5~6.37 Mg。指出了我国国家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估算方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源头排放未区分背景排放和肥料排放,也未考虑南方一年多熟制排放差异,过程削减未充分考虑沿程消纳。为此,提出我国国家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应进一步明细各土地利用输出系数、区分背景排放和肥料排放,考虑我国熟制的区域差异、考虑田块到流域出口的沿程削减。
邱捷佘冬立夏永秋
关键词:种植业面源污染
熏烟模式中熏烟发生距离计算方法探究被引量:2
2005年
熏烟发生距离(Xf)的确定是求解熏烟浓度的难点和关键。传统算法忽视Xf非定常性特征,使熏烟浓度计算值与监测值通常有较大偏离,与环评技术导则的要求不符。采用迭代算法和通过计算机编程计算对熏烟发生距离给出准确模拟,探求了熏烟计算过程中纳入非定常性特征的解决方法。对比计算表明新算法符合指数d为0.68,传统算法符合指数d为0.34。
夏永秋于苏俊
关键词:熏烟计算方法大气扩散
水稻土Fe^(2+)氧化耦合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NRA)及其对氧气存在和碳源添加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以江苏常熟和湖南桃源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15N示踪实验研究水稻土中Fe^(2+)氧化耦合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过程及其对氧气存在和碳源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两种水稻土中均存在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常熟和桃源水稻土中DNRA的速率分别为0.38±0.15和0.36±0.21nmol·g^(-1)·h^(-1)(以N计),当体系中Fe^(2+)浓度为500μmol·L^(-1)时,DNRA速率有所提升但并不显著,当Fe^(2+)浓度为800μmol·L^(-1)时,DNRA速率提升显著(P <0.05),分别提升至2.35±0.30和0.81±0.22 nmol·g^(-1)·h^(-1)。在800μmol·L^(-1)Fe^(2+)浓度下,常熟水稻土中Fe^(2+)氧化耦合DNRA的速率显著(P <0.05)高于桃源水稻土,与两种水稻土中nrfA功能基因丰度的高低一致。在氧气存在和碳源添加的响应实验中,单一氧气处理、单一乳酸处理及氧气乳酸联合处理均显著(P <0.05)促进桃源水稻土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速率,而在常熟水稻土中,800μmol·L^(-1)Fe^(2+)浓度下,单一乳酸及乳酸氧气联合处理显著(P <0.05)抑制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速率。以上研究表明,两种水稻土中均存在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氧气和乳酸的单独、联合作用可以影响Fe^(2+)耦合DNRA过程,但具体影响因土壤而异。未来研究还应纳入更多土壤样本,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和土壤性质对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的影响。
吴敏吴敏魏志军李承霖夏永秋夏永秋颜晓元
关键词:碳源氧气
GIS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空气和灌溉水环境预警区划分被引量:4
2005年
将环境质量评价学、GIS(地理信息系统)和编程技术相结合,拟定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空气和灌溉水环境条件预警区划分的技术路线。基于GIS建立了自贡市部分地区预警区图层数据库,并通过嵌套编程对废气和废水浓度衰减预测和综合指数计算,矢量化地形图的缓冲分析圈定预警区范围, GIS区域求并,生成预警区成图。不满足产地空气和灌溉水环境条件的预警范围分别为75.93 km2 和89.85 km2,综合影响范围129.99 km2。
夏永秋于苏俊张继袁红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指数法污染源
水面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漂浮箱
水面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漂浮箱,箱体的底部中通,箱体外侧设有漂浮装置,箱体上设有气样孔,箱体周边裹有锡箔反光材料层,其特征在于,该箱体上方还设有一个圆形通气孔,所述圆形通气孔设有配套软塞。本实用新型与传统静态采样箱相比,具有...
夏永秋颜晓元李跃飞李晓波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